新婚小伙儿坚守在玉树灾区
2011年10月17日
陈济沧在帮当地村民修水龙头
去年6月21日,陈济沧和爱人领了结婚证14天后,便作为中国扶贫基金会玉树灾后重建办公室项目处处长奔赴玉树,长驻至今。自结婚起,他和爱人在一起的时仅40多天。“确实没机会照顾媳妇,既然来了,就得从零开始干,这里的灾民和重建项目不等人。”陈济沧说。于是,从玉树甘达村的运输队、东风村的蔬菜大棚到德达村的奶业基地,乃至刚刚启动的农畜产品市场,这些项目像他的孩子一样从无到有,到成熟,并一点一滴地改变着当地村民的生活。
2007年,还是学生的陈济沧作为扶贫基金会孤儿项目部的志愿者到河北易县调研,当他们走进一间漆黑的屋子时,一个10多岁的小女孩带着弟弟正守在叔叔床前,睁着大大的眼睛惊慌地看着来访的人群。村里人说,小女孩和弟弟是孤儿,全家的来源都靠叔叔在外打工,不久前叔叔摔断了腿,家里没有经济来源,小女孩辍学在家照顾弟弟和叔叔。陈济沧红着双眼把身上带的几百元钱全部给了她。回校后,陈济沧专门为小女孩搞了一次募捐,筹到2000块钱左右,并将钱交给了村里的合作社主任。主任了解情况后,深受感动也在村里搞了募捐,然后和村支书商议后,号召全村帮扶小女孩一家。最终,在大家的帮助下,小女孩回到了学校。最让陈济沧欣慰的是,小女孩也成了扶贫基金会的志愿者。陈济沧认为这对他的影响非常大,就是这些经历和专业兴趣让他最终走上了公益的道路。大学毕业后他选择了中国扶贫基金会。
去年,青海玉树发生地震后,陈济沧被派往当地长驻,负责项目前期调研和执行。在执行项目时,让陈济沧最头疼的除了语言,就是如何改变当地村民旧有的观念,接受新的合作理念。贫困村德达村草场宽裕、产草量高,适宜种植饲草料,可以开展生态养殖业。通过与当地扶贫办和基金会协商后,陈济沧决定为村民建立合作社,配备拖拉机和农机具,哪知却遭到了村民的反对,他们认为应该每户配备一台,不愿意与别人合作共用。陈济沧找来当地志愿者扎西帮忙劝说村民,通过四五次的劝说,村民们终于接受了7户买一台拖拉机。而在甘达村,由于很多村民都有驾驶执照,陈济沧决定帮甘达村购买7辆运输车,建立运输队。陈济沧走进了村民家,收集了62本村民的驾照,并一一复印查验,选出了20多个能开大车的,又与村民、村干部座谈协商买什么车,并成立包括村干部、村中德高望重的意见领袖、村民选举的代表在内的项目小组开采购评议会,最终确定了方案。陈济沧和同事们还帮东风村建立了蔬菜大棚,一定程度缓解了当地人们的吃菜难问题,并给村民带来了固定收益,而能容纳1000个商户的农贸市场也已经奠基。说起项目何时结束,陈济沧说估计要到2013年,“怎么也得把事情做好,把钱花好后才能放心结束。”
更多的时候,在中国扶贫基金会玉树灾后重建办公室里,只有陈济沧一个人。想家时,陈济沧会坐在院子里的石头上,靠着门框,对着满天的星星大声地唱歌。陈济沧觉得耐受寂寞也是对自己的一种磨练,但让他心生愧疚的是自己的新婚妻子一个人生病在家时的孤独无助,“我很心痛,除了安慰,我没有任何办法去减轻她的疼痛,哪怕是心里的。”每每提到妻子,陈济沧总是低下头,默默地念叨着。
谈起将来的打算,陈济沧却没有任何犹豫,“至少再干3到5年吧,我不是半途而废的人,既然做了,就要做下去,好好地做下去。”陈济沧也坦言,随着成长,未来的家庭生活也是自己必须要考虑的问题,毕竟不能总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去考虑家人的感受也很自私。尽管如此,陈济沧仍会选择跟公益有关的工作。“这辈子,恐难离开公益了。”
陈济沧在10月份与妻子短暂团聚后,将再次返回玉树,帮助高原上的灾民们走出帐篷,获得收入,在同一片星空下,放声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