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翁修车11载捐7.3万只为行善
2011-10-14

  八旬翁修车11载捐7.3万只为行善

  2011年10月14日      来源:中国新闻网

  修了11年自行车,捐了7.3万善款的胡汉生

  记者从昨日召开的首届江苏省慈善大会上获悉,全省慈善基金会已由2005年仅有的2家增长到300多家,居全国首位。“爱心超市”、社会捐助站点等基层慈善服务机构达1000多家,一个覆盖全省、运转顺畅的社会捐助服务网络已经形成。
  
  几年来,全省慈善机构募集资金大幅增长,慈善救助成效明显。目前全省慈善总会系统基金总量已超过136亿元(含合同认捐),各级慈善机构都组织开展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慈善救助项目,据统计,全省慈善救助支出每年都在5-6亿元,受助对象达150万人次。
  
  84岁高龄的他
  
  只为“行善”而行善
  
  他有一双黝黑的、布满老茧的大手,每个指甲盖和深深的掌纹间都积满了洗不掉的黑色机油,这位84岁的老人名叫胡汉生,昨天上午,正是用这双饱经风霜的大手,他在“江苏省慈善大会”的领奖台上接过了“江苏慈善奖”的荣誉证书。多年来,胡老靠自己摆修车摊的收入,陆续拿出了7万3千元用于做各种善事。
  
  慈善人物档案
  
  姓名:胡汉生 年龄:84岁
  
  身份:南通港闸区闸西供销社退休职工
  
  慈善义举:退休后,摆了11年修车摊,捐款7.3万元,昨日获颁“江苏慈善奖·最具爱心慈善行为楷模”荣誉。
  
  装在布口袋里的荣誉证书
  
  昨天上午,在江苏首届全省慈善大会现场,记者看到,头发花白的胡老身披大红绶带,坐在第三排,他的前面是位港资公司的老总,紧靠他左边的则是一家中国制造业500强企业的负责人。还有不少受表彰的慈善名人没有来到现场,比如陈光标,已捐赠款物累计达13.57亿元。
  
  与这些企业家、艺术家们不同的是,胡老就是个普通人,普通到他只是个修自行车的,个头很高,瘦削身材,一身上下都透着淳朴味。没有公文包,在他面前的桌子上整齐地叠着一只碎花棉布口袋,手工缝制的。那本写着授予胡汉生“江苏慈善奖·最具爱心慈善行为楷模”的大红色荣誉证书就放在棉布口袋里。
  
  从老人那张刻满深深皱纹的脸、憨态可掬的笑容、粗糙的大手以及这只棉布口袋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他是个生活很简朴的人,与周围的企业家们相比,老人的捐款数目显得并不多,7万3千元,可是这每一分钱都是这位8旬老人摆了11年修车摊,风雨无阻地修自行车赚来的。而这让在场的很多人都为之动容。
  
  用3年修车赚的钱修了条路
  
  胡汉生老人生于1927年,南通市港闸区闸西供销社退休职工。要说生活来源,老人是有固定的退休金的,从20多年前退休时的每月180元,到现在每月2000元,他直接就交给老伴作家用了。“我不抽烟、不喝酒,身体又好,40年来没看过病,就除了这耳朵现在不灵光了,但是靠退休金吃饭生活是足够了。”今年初,胡老的右耳戴上了助听器,方便他与别人交流。
  
  按照一般老人的想法,退休后的日子应该是享清福,但胡老不这么想。老人年轻时曾学得一手修车的好手艺,后来进了供销社就远离了修车行当。这一退休,时间空下来了,他觉得待在家里没意思,不如重拾自己的手艺,为过路的市民提供服务。11年前,老人在一位理发师傅的帮助下,到南通碳素厂西侧一个路边角落摆开了修车摊。冬去春来,风雨无阻,“当时自行车多,每修一辆车我收1块钱,没钱的人就不收,3年下来竟然也攒下了1万8千块钱。”
  
  这笔钱怎么花?老人想到了修路:家门口原有条小路,一到下雨泥泞不堪,14户人家行走困难。与家人商量后,老人把3年的修车收入全部拿出来找了施工队,为了节省成本,老人还用自己的三轮车将建设材料拉到工地。很快,一条长200米的水泥路建成了,周边的居民都方便了。
  
  11年攒下7万3都做了善事
  
  路修好了,老人的积蓄也重新归零了。在接下来的两年时间里,他又攒下1万元辛苦钱。这回,老人在家人的支持下,把钱送到了南通市慈善会。自此之后,每逢有人需要帮助,老人就慷慨解囊,2008年,四川地震,他也在第一时间捐款1000元。
  
  慢慢的,大街小巷的自行车变少了,电动车变多了,成本也上升了,老人把修车的价格提高到了2元钱。这样一个月可以攒个七八百元钱。不过,遇上有困难的人,胡老坚决不收钱。有一次,有位外地的村民路过这里时,飞丝断了踏空转回不了家,当老人得知这位村民出来时匆忙身上忘了带钱时,便安慰他说,没钱没关系,保证修好让你走。这么多年下来,所有的修车费他一块一块地存下来,存出一个整数就去捐赠掉。
  
  昨天,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包括修路的钱在内,老人已陆续攒下了7万3千元用于各类善举。
  
  到年底又可以捐出1万修车款了
  
  为什么这么一位退休老人不在家过舒服日子,摆了修车摊还把钱全捐出去呢?很多人会不理解,在见到胡老之前,记者也不理解,但是面对面地看到胡老那双黑黑的大手和朴实的样子,听他讲自己的故事之后,记者反而觉得这一切非常容易理解了:只为“行善”而行善。
  
  胡老告诉记者,也许一些年轻人不能了解他的经历,但他想做善事确实是发自内心的。“我父亲、我叔叔在旧社会都是给人做工的,年纪大了之后做不到工就没钱吃饭。我现在多好,退休了,坐在家里拿钞票,不愁吃不愁穿,所以我也应该做点事情来感谢社会,回报社会。”
  
  “只要我有力气,我还会继续摆我的修车摊。前两天我清点了一下,今年修车已经又赚到了8500元左右,到明年元旦时,我还要再捐1万元。”昨天,胡老喜滋滋地告诉记者。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