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情感育人法”感动学生
2011-09-21

  用“情感育人法”感动学生

  2011年09月21日     来源: 光明日报

  用“情感育人法”感动学生
  
  ——记武汉市钟家村小学特级教师桂贤娣
  
  “我们平常所说的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在什么时候进行得最鲜明、最积极、最深刻呢?就是在老师的情感接触了学生情感的时候。”桂贤娣这样向记者讲述她的情感教育理念。
  
  30年来,她一直在用心用情用智教育她的学生。
  
  爱学生
  
  桂贤娣的学生都是“七八九,嫌死狗”的孩子,她却包容、接受学生的一切,无论学生优与劣、调皮与乖巧,她都由衷地喜爱他们,关爱他们。
  
  每次接手一个新班,桂贤娣见到学生的第一件事不是“现在开始上课”,而是拉着学生的手轻声问:“你喜欢桂老师笑吗?”接连问了几名学生并得到了肯定的答案后,桂贤娣告诉学生,笑能保持快乐。因此学习时要笑容满面,鼓励别人时要笑容满面……第一次见面的桂贤娣和孩子们就这样傻傻地笑上一会儿,才开始上课。
  
  “孩子上学不笑,说明孩子不快乐,这样的教育并不成功。”桂贤娣说,自己的第一课,首先就是让孩子知道怎样才能快乐学习。
  
  桂贤娣始终记得刚毕业准备走上讲台时,农民出身的父母对自己说的话,“当老师千万要记住,孩子都是娘的心头肉。”因为这句话,她无时无刻不在想怎样才能更好地爱学生,怎样才能让学生更快乐。
  
  会爱学生
  
  每个学生对爱的需求都是不一样的。多年的教育经历让桂贤娣深切地感受到“因生给爱”与“因材施教”同样重要。会爱学生,就是桂贤娣独特的情感教育方法。
  
  有一次,桂贤娣班上一个名叫叶辉的男孩子腿骨折了,不能走路。她就每天背着叶辉到男厕所门口,再让其他男生扶他进去。放学了,她又背着叶辉到自己家里吃饭,然后辅导他做作业。天气凉了,桂贤娣就将自己的旧毛衣拆掉,织了一条似毛巾又似围巾的长条,当叶辉的爸爸骑自行车接他时,桂贤娣就将长条绑在叶辉腿上,以免伤腿受凉。父子俩感动得都快要掉泪了!
  
  但桂贤娣对学生的爱不是只有宽容和宠溺,也有严厉。
  
  有一段时间,桂贤娣班上的学生排队上下楼时,总是站不好、走不好。一次下楼做操,几个男生在队伍中快步穿行,另几个男生则在队伍的最后或中间走一步停一步。回到班上,桂贤娣大声说:“同学们,今天我在我们班的队伍里看到了当代龟兔赛跑的场面,真是精彩到了极点!”几个男生心知肚明地低下了头。下午放学站路队,一个叫明子的女孩总站不好。桂贤娣走到她跟前,也像她那样耷拉着脑袋猫着腰,一副没精打采的样子。明子一见,马上准备站好,桂贤娣把她一按,说:“别!咱俩老的老,小的小,耷拉着脑袋弓着腰,像冬天里的小草,咱就这样等春天吧!”
  
  即使是这种严厉的爱,桂贤娣也总是用一些富有情味,具有趣味,兼有韵味的语言,去打动学生的心。
  
  让学生感受到爱
  
  历来就有“老师家访,学生遭殃”的说法,学生们大都不喜欢老师来自己家。而在桂贤娣的班上,家访成了老师的乐事,学生的荣耀,备受学生和家长的欢迎,这一切都源于她“生进步师家访,生再进步师再访”的激励家访法。
  
  学生张欣从桂贤娣第一次家访后,进步较明显。第二次家访,张欣学习的劲头也变得更足了。张欣得知桂贤娣身体不好,担心她家访不便,还特意送给她一个手电筒,以方便她多来家访。大年三十,当零点钟声刚敲响时,桂贤娣接到了张欣全家从北京打来的长途拜年电话,张欣的妈妈激动地说:“桂老师,是您与众不同的家访,使我的孩子抬起了头!您真是好老师!”
  
  学生许佳琳,桂贤娣只教了她六年级一年就毕业了。毕业后,许佳琳年迈的爷爷给桂贤娣写了一封信,信中说:“您给我们家长的印象来自于孩子的赞誉,来自于您几次登门家访。其中给我们最深的感受是:您是孩子们喜爱而敬佩的师长与朋友;您是我们家长的忘年交;您给孩子和家长们传授知识的方式与做法,确实值得赞赏,值得许多老师借鉴……”
  
  每当有人问桂贤娣,为什么她能一直坚持“情感育人法”时,她总是这样回答:“我的童年很幸福,所以,我要给学生幸福。”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