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儿小琼住进福利院
2011-09-13
昨日,市儿童福利院,老师和孩子们举杯共庆中秋佳节。
“因为我们是一家人,相亲相爱的一家人……”昨日上午11点,美丽的花溪河边,儿童福利院内响起了动人的旋律,孩子们站在一起,唱响《相亲相爱》。
台下,有人在流泪,有人在沉思。可能这个时候,普通人家的孩子们正躺在爸妈的怀里撒娇,等待切月饼吃水果。可是对于这些孩子来说,在这个原本应该家人团聚的中秋佳节里,他们连自己的父母姓什名谁,现在在哪里,长得怎么样,都不知道。
“尽管我们不是一家人,但更能相互理解和懂得对方。”孤儿小琼(化名)从小被父母遗弃,养父去世,现在住在福利院爱心家庭。“今年的中秋节,我不是一个人在过,家里还有爸妈陪我呢。”
小琼今年15岁,2009年夏,重庆晨报记者和儿童福利院领导一块儿,到武隆大山接来了养父无力抚养的她,随后在城里读书,住在儿童院的模拟家庭里。
今年中秋,小琼没有流泪
昨日市儿童福利院院长“爸爸”“妈妈”们,回到福利院,和孩子们一起过中秋节,台上的孩子们表演着节目,下台后享受美味的月饼和丰盛的午餐。小琼,一个人安静地坐在台下一角落处,欣赏台上兄弟姐妹的表演。
看着大家尽情地展示自己的才艺,小琼给他们鼓了好几次掌。这和去年中秋节相比,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心境。去年,尽管已经在福利院住了1年了,但得知养育了她13年的养父,患绝症去世,她很伤心。
好长一段时间,尤其是一个人安静下来的时候,小琼特别想哭。去年中秋节在院里参加活动,院长叔叔祝福大家中秋节快乐的时候,她更哭得一塌糊涂。
而时间追溯到2009年中秋节,她哭得还要厉害,因为思念养父,担心养父的身体。再往前面几年,她甚至不知道中秋节是什么时候,因为家里从来不过中秋。
从大山窝棚到城市4室1厅
小琼现在的“家”,在市儿童福利院的爱心家园里。晨报记者昨日前往爱心家园看到,这座房子修建得很漂亮,是一座完全根据儿童审美观修建的房子,建筑风格为威尼斯风格。小琼家,是一套四室一厅的房子,有两个厕所和一间厨房,冰箱、彩电、饮水机等家电一应俱全。
家里住了5个人,“妈妈”刘小娅和两个“妹妹”和1个“弟弟”,“爸爸”每周末来陪他们做作业和玩玩具。这是一个模拟的家,就像一个正常的多子女家庭一样,有自愿来的“爸爸妈妈”,有“哥哥姐姐”和“弟弟妹妹”,唯一不同的是,孩子与孩子之间,孩子与“父母”之间,没有血缘关系。
“妈妈”天天都在家里照顾孩子们,“爸爸”像正常的家庭一样,每天正常上班,回家后教育管理孩子。
以前住武隆大山深处的窝棚,冬天墙壁四处都灌风的木屋,现在住城里的房子,而且还有了新的“爸爸妈妈”。小琼说,现在自己确实生活得很幸福。
有病了,“妈妈”托人买土鸡
前段时间,小琼生病了,长了纤维瘤,8月31日福利院工作人员把她送到了新桥医院动手术。这段时间,不能去医院照顾她的“妈妈”刘小娅,天天往医院打电话,关心她的病情。9月9日一出院,她回到家,发现妈妈已经给她炖好了鸡汤,还煮了她最喜欢吃的鱼。
后来才知道,为了给她补好身体,妈妈托人到涪陵的老家买了几只土鸡,天天让她喝鸡汤。“以前,没有妈妈这个概念。现在才知道,有妈妈该多好。”小琼说。
昨日记者采访中发现,一起生活了1年半的“母女俩”,感情不错。小琼叫刘小娅,都是喊妈妈,而且喊得很甜。而介绍起自己的丈夫和女儿,刘小娅总会这样表述:她爸爸,她姐姐。“我就一个孩子,多个女儿真好。”不时地,刘小娅会摸摸女儿小琼的头,用手帮她理理衣服。
刘小娅说,小琼特别懂事,经常帮她一起做事,有时她发现女儿做得不对的地方提出批评,孩子改正得很快。“琼儿长大成人参加工作的那天,就是我退休的那天。”
“我现在还是有些想我的养父”
小琼希望自己的病好快一点,能尽快进入学习状态。今年她开始上初中,因为生病住院耽搁,还没有去过一次学校。“以前基础差,害怕数学英语跟不上。”
而这个中秋节,小琼说,每当一个人独处,还是有些想养育了她13年的爸爸。“他去世1年多了,现在回想以前他对我的好,抚育我长大的不容易,我就想哭。”小琼说。
她说,养父冉瑞良同样和她没有血缘关系,而且很穷,但从小就视她如亲生女儿一样。后来听邻居说过,养父为了养活她,每天很早,就进山砍一棵树,然后扛到场镇去卖,每天下午,大家都能看到养父提着一小袋奶粉,高高兴兴地回家抱孩子。靠着一根根木柴,最后才养活了她。
小琼说,自己有亲生父母,曾经也来找过她,但她从没有认过。“我那么小他们就把我扔了,我一辈子都不会叫他们爸妈的,谁养育了我,谁就是我的父母,现在福利院养活了我,同样也是我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