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石器时代到明清
2011-09-10

 

新石器时代贾湖骨笛
新石器时代贾湖骨笛
宋代的击鼓杂剧人物雕砖
宋代的击鼓杂剧人物雕砖



从新石器时代到明清,延绵八千年的音乐文物,由西汉南越王博物馆联合河南博物院共同举办的《华夏余韵中原古代音乐文物展》于2011年8月12日至2011年11月中旬在南越王博物馆展出。河南地处华夏腹地,具有数千年古代文明发展史。此次展览分五个部分,共展出来自河南博物院的精品音乐文物66件(套)。全方位、多角度向观众展示出中国古代音乐的独特魅力。

凡是谈华夏音乐史,有一件文物肯定是绕不开的,那就是贾湖骨笛,它在河南舞阳出土,通过对它进行碳十四测定,得知它距离今天有大约八千年的历史,是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乐器,被誉为“中华音乐文明之源”。它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呢?南越王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这支骨笛是鹤类肢骨截取两端骨关节,再钻音孔而成的。它通体光滑,说明长期使用。观察它的音孔,大小相近,孔壁是直的,可知当时的钻孔方法,是用一种直径大小一致的钻头来回摩擦而成。从骨管上留下的等分符号可知,在钻孔前是经过认真计算的。特别是,有的还有调音的小孔,比如其中一件,在第六到第七孔之间,靠近第七孔处加钻一个调音小孔。显然,制作者已经有了明确的乐律观念,因为在笛子开孔后,初试时觉得音不够准确,才有必要进行调整。这支骨笛没有吹孔,只能用口对着骨笛一端,口跟骨笛边缘形成一定的角度吹奏发声。经过测音,发现它发音准确,音质较好,已经具备了七声音阶结构。过去,人们一直认为,七声音阶来源于西方,骨笛的出土,证明了早在七八千年以前,我们祖先所具有的音乐水平。

夏商音乐文物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金属乐器的出现,而到了两周时期编钟编磬占据最重要的位置。

在著名的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了埙,妇好就是商王武丁的配偶。此次展出的几件埙陀螺形,一面有音孔三个,背面还有两个音孔,经测音,知道它们的音乐性能优良,可以吹奏较为复杂的曲调。

说起编钟,大家首先想起湖北曾侯乙的64件编钟,曾侯乙墓,那是战国时期的。春秋时期出土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是出土于河南的王孙诰编钟,有26件。此次展出的一套编钟也是春秋时期的,数量不少,共有24件,不过这次只来了两件。


历史进入到秦汉时期的时候,中国音乐文物又发生大变革,之前庄严肃穆、体积硕大、刻板复杂、移动不便的金石之乐(编钟编磬),被愉悦、欢快、活泼的乐舞百戏的综合艺术所替代,弦管乐器在乐队中粉墨登场,这些轻便的乐器,贴近人的心灵,走进普通人的生活。此前乐器实物出土居多,只有极少部分图像类。秦汉则恰恰相反,图像占绝大部分,比如画像石、画像砖、壁画、乐俑等。之前盛行的编钟编磬在这个时期几乎绝迹。

还有,西汉张骞凿通西域,揭开了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新时代。魏晋时期,西域乐舞大量传入中原,到了唐代达到顶峰。展览也展出了一些异域色彩浓郁的音乐文物。比如一件画像砖,反映的是王子乔吹笙引凤鸟的画面。

中国音乐在宋元以后,之前很常见的乐舞俑就大大减少了。这段时期最多的是以大量戏曲为内容的壁画。因为从宋元开始,歌舞艺术融入到戏曲艺术之中,戏曲成为最

主要的形式。展览中我们看到了很多宋代的散乐杂剧雕砖,元代的也有,弥足珍贵。

转载:http://www.qq.com/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