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工人25年资助300贫困生
2011-09-06

普通工人25年资助300贫困生

2011年09月06日      来源:重庆商报

  郑书明打开带锁的木箱,里面装着满满一箱子的荣誉证书、奖章、奖杯和绶带。

  他月入近千元,却常常几个月都吃不上一顿肉;他患有胃病、类风湿、皮肤病,却不肯花钱进医院;他没有存款,却在25年中资助300名贫困学生完成了学业;他喜欢得奖,因为得奖就有奖金,可以改善孩子们的生活……他就是黔江区蓬东乡麻田坝水泥厂职工郑书明,一个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重庆市劳动模范和优秀共产党员等众多殊荣的普通工人。

  受托收留亲戚小孩
  
  现年58岁的郑书明是黔江区蓬东乡麻田坝水泥厂一名普通的职工。1986年,同在蓬东乡的一位亲戚因外出打工,委托郑书明帮忙照顾孩子刘育红。当时,郑书明在麻田坝水泥厂当抽水工,住在一间用木板和编织袋搭起的工棚里。想到工棚面积不到20平方米,连住在农村老家的妻儿也未能和自己团聚,郑书明有些犹豫。可最终,郑书明还是答应了亲戚的要求,因为他实在不忍心看到一个12岁的小男孩没人照顾。
  
  “你平时喜欢吃啥子?”刘育红来的头一天,郑书明特地和他聊了一个多小时,刘育红也非常喜欢这个叔叔。
  
  慢慢地,郑书明感到,照顾孩子并没有原来想象的那么艰难。每天下班后,郑书明再也不去看别人打扑克,而是早早赶回工棚精心准备饭菜,照顾孩子。
  
  工棚成了“爱心旅馆”
  
  那年,刘育红就读于蓬东乡中心小学六年级。住进小工棚后不久,刘育红告诉郑书明,班上有位叫黎君的同学,家住深山,每天早上天不亮就得打起火把,走4个多小时的山路到学校上学。由于家里困难,黎君一般不吃午饭,每天都只能等到晚上9点多钟回到家后,才吃点东西充饥。
  
  郑书明听完心里很不是滋味。随后的几天,他一想到有个孩子整天吃不上饭,还要步行几个小时去上学,就不由得心酸起来。
  
  “把黎君也叫来住吧。”一天早晨,郑书明在送刘育红出门时叮嘱着。当晚,刘育红带着黎君回到了工棚。当黎君踏进大门时,郑书明惊呆了——眼前的这个小男孩身穿一件单衣,脚上套着一双破旧的解放鞋,脸上多处都冻开裂了。把黎君安顿下来后,郑书明赶忙出门,买回冬衣和新鞋给黎君穿上。为此,郑书明整整花了38元,而当时他的月工资才110元。郑书明昨日回忆说,这是他当年花掉的最大一笔钱。
  
  黎君的到来,让郑书明成了当地出名的好心人。后来,几位家境困难的孩子结伴前来求助。从此,以小工棚为阵地的“爱心旅馆”开张了,专门接收贫困孩子。“孩子们就是想吃饱饭,拒绝他们,我良心过不去!”郑书明说。就这样,他的工棚陆续住进了6个孩子。
  
  这6个孩子小学毕业后,他又接收了另外9名贫困生。“‘爱心旅馆’人数最多时达到了近20人。”郑书明粗略地算了一下,25年来,他那间小工棚先后安置和照顾了100多名贫困学生。
  
  花10多万资助300余人
  
  1992年的一天,郑书明在下班回家的路上,遇到了一个哭泣的孩子。这个孩子叫张朝炳,因父亲早逝、家境贫寒,母亲要他退学。孩子难过得边走边哭,郑书明看得很心酸,于是,他承担了张朝炳的学费,让孩子回到了学校。
  
  “我小时家里穷,只读过一年书,现在看到这些孩子因家贫而辍学,我心痛。”打从那时起,除了在“爱心旅馆”收留学生,郑书明还开始大量资助贫困生,为他们缴纳书学费、生活费,周末让学生去他的住处吃饭住宿。
  
  1994年,郑书明资助的一名学生考上了高一级学校,但200多元的学费缴不起。郑书明当时也无钱资助,他把周围能借钱的亲友都借了一遍后,才好不容易筹齐这笔学费。
  
  25年来,除了直接食宿在“爱心旅馆”的100多名学生外,郑书明另外还资助了200多名贫困学生,金额达10万元以上。
  
  妻子无奈弃他而去
  
  1993年,彩电渐渐进入偏僻的蓬东乡,郑书明的妻子想买个彩电,但他不同意。“你去资助那些不认识的娃儿都可以,家里买台彩电都不行么?”妻子火了。
  
  不久,妻子到郑书明的工棚去,发现一群孩子正围着一台彩电看节目。她才知道,那是丈夫背着她花了2000多元专门买来给孩子们看的。本就反对丈夫开免费旅馆的妻子,一怒之下回家了。不久,她坚定地和郑书明离了婚,并带走了5岁的大儿子和刚出生的小儿子。这对郑书明来说,是一次莫大的打击。“那一刻我心里很酸,是我对不起她……”可郑书明知道,穷人家的孩子如果连学也不能上,那他们一辈子就永远没有出头之日。
  
  直到今天,郑书明依然在为没有尽好一个丈夫的责任而愧疚。虽然几乎没有联系,但这些年,他心里一直挂念着两个儿子。“很多年都没看到了,现在娃儿对我也没什么感情……”不过,郑书明并没有因此而中止自己的爱心行动,仍不断资助困难学生。
  
  “既然我已经对不起家人了,总不能再伤害这些孩子吧。”郑书明如是说。
  
  生病拒绝上大医院
  
  孩子们需要的花费,郑书明总是竭尽所能地去满足,自己却是能省则省。曾经,在长达3年的时间里,他没有买过一件衣服和袜子。15元的裤子、厂里发的劳保服、别人不要了送给他的鞋子,是郑书明常年不变的行头。
  
  自己吃得也很简单:一碗冷饭、几根咸菜、几个红苕,就是他的一日三餐。
  
  据了解,郑书明平均月工资只有900元,而资助学生要用去600元,每月只剩下300元左右。为了多筹钱,他每天一早就赶去河边抽水,一干就是一天,为了能多拿两元加班费,有时,他也会花上几个小时帮矿上修磅秤,挣点买肉钱。
  
  生活的重担很快让郑书明感到力不从心,不仅经济上日渐拮据,身体也很快垮了下来。起初,他总是感到胃疼,后来,类风湿、皮肤病也相继缠身。
  
  在郑书明的臀部上留下1000多个针眼后,村医疗站的医生周明海实在不忍心再给他注射,坚持让他去县里的大医院住院治疗。可为了省钱,明知自己臀部僵硬的他,还是拒绝住院治疗。“哪有那份闲钱啊!”郑书明常常是叹着气无奈离开。
  
  奖金全拿来资助贫困生
  
  工资微薄的郑书明,为何资助金额多达十余万元?
  
  原来,除了工资、“外快”以及慰问金外,郑书明还把这些年获得的奖金也补贴了进来。
  
  金麻田坝水泥厂改制时,郑书明得到了30000元补偿费,以及1997年来所受各类表彰的奖金和慰问金,他全都拿来资助了贫困学生。
  
  2004年,厂里停产3个月,郑书明每月只有300元特殊补助。为了孩子们的生活费,他到重庆主城打工。黔江区工会闻讯后,担心长期受胃病、类风湿、皮肤病折磨的郑书明吃不消,硬是把他接回了黔江,还给了1000元的生活费。这笔钱,他转手就给了贫困学生们。
  
  2009年劳动节,黔江区领导给他带去2000元慰问金,“5·12”大地震周年纪念,郑书明又全捐出去了。
  
  2010年10月,郑书明获得黔江区建区十周年“百名功臣”荣誉称号,受邀观看区庆大型明星演唱会。他居然把价值690元的晚会演出票变卖了200元,全都给了学生……
  
  评价
  
  受助学生:
  
  曾以为他是大老板
  
  17岁的罗雪莲是黔江新华高中的学生。一年前,由于家里贫困,刚考上高中的她吃饭、住宿都成问题。郑书明知道后,义无反顾地资助起了她。
  
  罗雪莲告诉记者,自己是在受助一学期后才见到郑书明本人的。“没见面之前,我一直以为资助自己的郑伯伯是位大老板,因为我听说,除了每月给我300元的生活费外,他还要资助另外一名学生每月300元。”罗说,当见到穿着朴实的郑书明,且得知他仅是位月入近千元的普通工人时,她很是惊讶和感动。
  
  邻居:
  
  他是个善良热心的好人
  
  在邻居张明军看来,郑书明是个“傻乎乎”的大好人。“我们最初也觉得他这种做法很‘傻’,为了资助贫困孩子花光积蓄,连妻子儿子也离开他了。但后来看他一直这么坚持,也被他的执着和爱心打动了。”张明军告诉记者,自己家小孩也曾受过老郑的帮助,“他是个善良热心的好人!”
  
  郑书明:
  
  我很喜欢得奖
  
  如今的郑书明已经58岁了,还在麻田坝水泥厂上班。考虑到他年迈体力不好了,单位给他安排了一份过磅的工作。“现在农村越来越富裕了,学校也实行了寄宿制,我的‘爱心旅馆’也‘打白板’了。”
  
  8月中旬,记者来到了他月租14元的宿舍。在这间不足10平方米的老屋里,两个红色的大木箱尤为显眼。打开带锁的木箱,记者看到,里面装着满满一箱子的荣誉证书、奖章、奖杯和绶带。
  
  “1、2、3、4……一共32个!1998年,我获得重庆‘九五立功奖章’;2000年,我被评为‘重庆市劳模’;2001年,我得到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6年,我被评为‘重庆市优秀共产党员’;2009年,‘感动武陵十大人物’我是其中一个;今年,我又获得‘第三届重庆市道德模范’称号……”郑书明微笑着说,他很喜欢得奖,“因为得奖就有奖金,就可以改善孩子们的生活。”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