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走了 谁来抚慰他们的心灵
2006-04-04
    又是一年清明节。去扫墓的人群中,心情最沉重的恐怕是那些给早逝的孩子扫墓的父母们,就像老话说的那样,“白发人送黑发人”是人生中哀莫大于此的事。其实,清明节是一个怀念故人的时候,也应是一个抚慰生者的日子,让我们走近那些失去孩子的父母。

    孩子离去父亲瘫痪

    走进陕西北路上的一户普通人家,58岁的汤健康躺在床上,他因肌营养不良症长年瘫痪在床。在小小的房间里,墙上除了儿子的遗像,最多的就是儿子生前画的画。作为一个父亲,汤健康在孩子走前,还硬撑着病体操劳。儿子离开后,巨大的打击加上一次意外摔倒,使他再也没能站起来。

    2001年1月15日,那一天上海严寒,气温降到零下6℃,这一天也是汤健康一生中最冷的一天。18岁的儿子在自家的卫生间洗澡,但进去后许久没有出来,等父亲发现,孩子因“晕澡塘”已离开人世。

    失去了唯一的孩子,让汤健康一度陷入无法自拔的痛苦:“当时真想随儿子而去!”

    而像汤健康这样的父母,在上海还有很多。据了解,上海每年大约有1万名未成年人离开人世,其中70%至80%的孩子是病逝的,这就意味着,每年有1万个家庭陷入悲痛的深渊。唯一的孩子离去,给父母带来的痛苦难以言表:孩子走后,爸爸得了忧郁症,最后郁郁而终;女儿没了,父亲一根一根地拾起女儿火化后的遗骨,那种痛彻心骨的感觉只能用“真想一头撞死在墙上”来形容……

    这些痛苦的父母、残缺的家庭,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自助也需别人帮助

    在上海,有一群特殊的大人,去医院看望白血病患儿,去孤儿院照顾孤单的孩子,去敬老院尽一份孝心,去少管所尽一份责任。他们是失去孩子的父母,是一个叫做“星星港关爱服务中心”的民间组织的成员。他们从相互安慰走到了“跨越苦难,助人自助”,到外面的世界,延续他们的爱,延续孩子的生命。

    失去孩子的父母在用自己的力量帮助别人,别人是否可以帮助他们呢?失去孩子的父母一般忌讳别人在他们面前过多地议论孩子,因为会触景生情,更反感人们无谓的劝慰。也许他们需要的只是轻轻地拍一拍肩膀,或是一个深切而坦诚的眼神。

    其实,只要讲求方式方法,旁人是可以帮助到这些失去孩子的父母的。汤健康失去孩子后,与开办“心灵热线”的残疾人刘剑英成了好朋友,后者在电话中倾听汤健康的诉说,减轻了这位父亲的丧子之痛。而上海中医药大学的学生们看到汤健康患肌肉萎缩症,利用所学为他推拿,像孩子一样与他说说笑笑,多少也减轻了病人在病床上的痛苦。

    呼吁政府介入指导

    有识之士指出,除了像“星星港”这样的民间组织成员之间相互帮助,社会各方人士给予安慰,政府有关部门也应尽快健全组织,完善法规,帮助这些失去孩子的父母早日走出困境。

    令人欣慰的是,据了解,上海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等部门已经开始关注早逝孩子的父母这一人群,有关政策法规也在进一步完善之中。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