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朵重生温情绵绵永流传
2011年08月11日
哈萨克族小姑娘撇日依再特在病房内过了一个特殊的生日
郑州市副市长扎吐·沙衣热木(右一)看望做完手术的新疆小朋友
【特殊party】
5岁生日,哈族小女孩迎来“重生”
“祝你生日快乐!”“祝你早日康复!”……7月28日上午,爱心病房里传来阵阵笑声,哈萨克族小姑娘撇日依再特正在过5岁生日。她是第一个接受手术的哈密“先心病”患儿。
小撇日依再特发现,自己的“生日小屋”漂亮极了:床头贴着“生日快乐”四个大字,上面挂着自己的三张大生日照片,旁边还有彩色气球以及象征自己属相的卡通小狗做点缀。
她一会儿带着哈密来的小伙伴参观“生日小屋”,一会儿和他们在走廊上、病房里跑来跑去,一会儿又戴上红色的民族小帽,坐在自己的小床上,俨然一副“小寿星”的派头。看着女儿开心的样子,小撇日依再特的妈妈连声说:“好得很!”
上午9时,一名护士带着点燃了蜡烛的生日蛋糕走进病房,大家一起为小撇日依再特唱起了《祝你生日快乐》。她的小伙伴们还给她送来了礼物:存钱罐、小闹钟、发卡……3岁的阿卜都拉在爸爸的带领下送来一串白色珍珠项链;医护人员们也带来了新书包、图书等。
小撇日依再特高兴得咧开了嘴,还没来得及许愿,她就迫不及待地一口气吹灭了生日蜡烛。随后,在医护人员的帮助下,她把蛋糕切开分给小伙伴吃。她的爸爸说:“这个生日对孩子来说也意味着重生。”
【病房之内】
副市长成了探望者们的热心翻译
7月29日上午,16台手术全部做完的当天,来自哈密的郑州市副市长扎吐·沙衣热木、郑州市卫生局局长顾建钦和本报副总编辑刘书志等领导来到郑州人民医院,看望了这些可爱的孩子。
扎吐·沙衣热木为16名哈密孩子送上了牛奶、鲜花、书包、文具等礼物。当得知哈萨克族小姑娘撇日依再特刚在医院过了5岁生日时,同是哈萨克族的他来到小姑娘的病床前,用哈语给“小寿星”送上了一份迟到的生日祝福。
“你看这是谁?是你吗?”现场,本报副总编辑刘书志拿着当天的大河报,笑眯眯地问小撇日依再特。一看见自己过生日的照片上报纸了,小撇日依再特开心地笑了,她把报纸举起来让妈妈看,妈妈说:“这次来郑州收获真大,孩子的病好了,更让我们感动的是河南人的热情和爱心。”
走到艾力菲热的病床前,扎吐·沙衣热木副市长用维吾尔族语和她的妈妈交流着。“我给你们翻译一下吧!”扎吐·沙衣热木说,“我问她们来自哪儿,她们说来自哈密地区伊吾县下马爱乡。那是哈密最外面的一个乡,再走几里地就到外蒙古了,她们是真正的边疆牧民。”
“你们接来的孩子有牧区的,有边疆的,有市里的;有少数民族的,有汉族的,范围很广,这恰恰体现了大河报爱心行活动的意义。”扎吐·沙衣热木动情地说,前几天,当他从媒体上看到少数民族的孩子在郑州免费做手术时,他很感动,“大河报和郑州人民医院,真的是做了一件大好事!”
郑州市卫生局局长顾建钦也说,“大河报爱心行”不仅让哈密先心病儿童重获新生,更建起了郑州与哈密的友谊桥梁,为民族团结做出极大的贡献。
“医者,道也,医护人员用精湛的技术为先心病患儿铺起了‘重生’之路;医者,德也,16台手术数目之多,凌晨手术还在进行,不辞辛劳,这恰恰是医德的体现;医者,仁也,郑州人民医院的医护人员不仅为中原的患者解除病痛,更把爱心延伸到了新疆哈密,很难得。”本报副总编辑刘书志表示,在这次爱心行中,大河报起到了推动作用,这也是一家有责任、有担当的媒体应该做的。
【有笑有泪】
“感谢大河报和医院做了这么多……”
8月4日上午9时30分,郑州人民医院爱心病房内,两岁的哈密先心患儿王厚棣正紧紧抱着一盒水彩笔。看着上面的米老鼠,他高兴地咯咯笑。这是从家乡来的哈密地区卫生局医政科科长苟舞送给他的。
“家乡的领导来看咱了!”一大早,这个消息就让16名哈密先心患儿和父母激动不已。
“现在身体觉得怎么样?”走到撇日依再特病床前,苟舞俯身问道。5岁的小姑娘翻身下床,快步跑到窗户前,转过身,笑着冲大家做了一个鬼脸。“这孩子,恢复得又快又好!这几天玩得可高兴了。”说着,她的妈妈也咧开嘴笑了。
“孩子现在特别好!多亏了河南的恩人!”窗户前,小艾力菲热的妈妈紧紧拉着苟舞的手说。“来,给大家跳个舞!”听到妈妈的话,小艾力菲热拉着自己的裙角,快乐地旋转起来。
听着,看着,苟舞的眼眶红了起来。走出病房,她背过身,用手抹去眼中的泪水。“感谢大河报和医院做了这么多工作……”她哽咽了。
【患儿家长】
不会说汉语,锦旗表心意
8月4日上午10时许,正当苟舞要离开病房时,16名先心患儿的家长突然一起拦住了她。巴哈迪尔的父亲拿出一面锦旗,用维吾尔语急切地和苟舞说着话。
“他们说,他们的汉语水平不是太高,想感谢的话说不出来,让我替他们多说几句感谢。他们凑钱做了一面锦旗和一个大镜子,要送给医院。”苟舞翻译给医护人员听。
家长们把锦旗展开,上面写着“爱洒天山情满中原”。大镜子也被送到了病房外,上面写着“厚德济困情暖豫哈各族人民大医精湛爱洒天山各族人民”。接过锦旗,心外科主任娄勇的泪水涌出了眼眶。
病区的走廊上,撇日依再特、艾力菲热、巴哈迪尔等五六个孩子正在藏猫猫,玩得十分开心。姚蔓尼被妈妈抱着,站在一旁看哥哥、姐姐们玩耍,小嘴张开笑着。“她以前不怎么吃饭,没想到做完手术,竟然主动向我们要东西吃了,恢复得太快了!”姚蔓尼的妈妈说。
郑州人民医院副院长张思森介绍说,3~6个月后,这些患儿将恢复得和正常孩子一样,这个周日(8月14日)晚上,他们将在医务人员的“护航”下,踏上返回家乡哈密的火车。
链接
先心病患儿急需社会关爱
据娄勇介绍,先天性心脏病是在胎儿发育过程中,心脏出现畸形的一大类疾病的统称,包括心房缺损、心室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如果不及时发现、治疗,将直接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寿命,严重者可导致患者死亡。
目前,内地每出生1000个新生儿,就有5个有先天性心脏病,西藏及新疆地区发病率更高。
作为婴幼儿的常见病、多发病,先心病只要通过手术治疗,多数患者可恢复至正常人状态,健康成长。但现实情况是,2万元左右的手术费用让很多经济困难的患者不能及时做手术。如果得不到及时救助,这些先心孩子的生命无法延续太长时间。
如今,16名来自边疆的先心病患儿顺利接受了手术,他们的明天将变得不一样。
七届“大河报爱心行”回眸
第一届:2004年12月到2005年初,从黄河到长江,向全省推出85个全免费“修心”名额,共为患者减免治疗费用100多万元,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成为“爱心行”首个省外医院。
第二届:2006年2月18日正式启动,为上百名“先心病”患者成功实施“修心”手术。
第三届:2007年3月,免费救助了58名先天性心脏病患者。
第四届:2008年5月,为60名先心病患者实施免费手术。
第五届:2009年6月,为10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免费实施手术,为近百名患儿减免部分手术费用。
第六届:2010年7月,在全省范围内,对36名贫困先天性心脏病孩子进行全免费救助。
第七届:2011年7月,远赴新疆哈密,为16名哈密“先心病”患儿实施免费手术,是迄今为止“爱心行”到过的最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