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9-19 08:41
刘德天在南小河观察雏鸟
李 钢摄
在辽河入海口的红海滩边,有个叫南小河的地方,是国家珍稀濒危野生动物黑嘴鸥的家园。那里的黑嘴鸥都“认识”一位先生,只要他去了,黑嘴鸥就会从四面八方飞到他的头顶,像撒娇的孩子盘旋于他的身边。他就是先后荣获“地球奖”、“中国环境保护特别贡献奖”、“母亲河奖”、“2009绿色中国年度焦点人物”等桂冠的黑嘴鸥保护协会会长刘德天。
祭奠“乐乐”演绎人鸟真情
今年5月25日上午,200余名环保志愿者聚集在辽宁省盘锦市境内的辽河湿地公园广场,参加一场别开生面的祭奠黑嘴鸥的活动。主办者就是盘锦市黑嘴鸥保护协会会长刘德天和他的团队。
祭奠现场,一块横卧的灰色巨石上,挂着绿底白字的横幅“展示人鸟真情共建生态文明暨祭奠黑嘴鸥‘乐乐’辞世一周年”,巨石前面的遗像是一只展翅飞翔的黑嘴鸥。遗像两侧的上联是“天使折翼阅尽人间真爱”,下联是“平民祭奠警示环境危机”,横批是“崇尚自然”。
志愿者手执菊花列队前行,井然有序地走到“乐乐”遗像前献上菊花,200余人集体默哀一分钟寄托人类对鸟类朋友的哀思。而后,志愿者通过吟颂祭文、长诗朗诵、情景对话等方式,讲述了一段感动天地的人鸟真情。
2009年4月7日,辽河油田工程师尹大清捡到一只受伤的黑嘴鸥,几经辗转送到黑嘴鸥保护协会,大家给他取名“乐乐”。在不到1年内,为了救助“乐乐”,上至市委书记下至平民百姓都投入了无尽的关爱。“乐乐”先后被送到鼎翔鸟医院、盘锦市骨科等医院接受治疗,但遗憾的是 “乐乐”最终还是重疾难愈,于5月25日离开了世界……
“为了续写对鸟类的热爱,志愿者发布了爱鸟宣誓,还向辽河水中投撒菊花瓣。猛然间,辽河里风起浪涌,仿佛为人与鸟的真情而动容,那情景至今难以忘怀啊。”刘德天回忆道。
20年前与黑嘴鸥一见钟情
20多年前,身为辽宁盘锦日报记者的刘德天,开始采访报道当地黑嘴鸥的生存与变化。他热衷于挎着望远镜,拎着照相机,常年奔波于广袤的湿地和保护区,先是赢得“黑嘴鸥”代言人的称号,后来成为呼吁、研究、保护黑嘴鸥的环保专家、黑嘴鸥保护协会会长。
1990年5月,在辽河口的滩涂上,前来考察的世界自然基金会鸥类专家梅伟义亲眼见到黑嘴鸥的鸟巢和鸟蛋,这里便被确认为是珍稀、濒危鸟类黑嘴鸥的繁殖地,此后黑嘴鸥被列入《国际濒危动物红皮书》。
刘德天至今记得第一次从望远镜里看到黑嘴鸥的情景:地阔草红的湿地上,一群黑嘴鸥悠闲地散步。黑色的头颈,洁白的眼圈,玉羽银翎,时而轻灵地飞起来,时而欢快地俯冲落地。“哦,这就是珍贵的黑嘴鸥,这鸟儿太美了!”当晚,他便写下了《中国盘锦发现黑嘴鸥繁殖地揭开世界百年未解谜》的新闻稿,次日在《盘锦日报》上刊登,引起轰动,全国各大媒体也相继转发。从此,他便与黑嘴鸥结下了情缘。
每逢黑嘴鸥繁衍后代的日子,刘德天只要有空就会跑去探望。他几乎走遍了湿地的沟沟叉叉,细心观察记录黑嘴鸥筑巢、产卵、孵雏的过程和生活习惯,丹顶鹤、白天鹅等上百种鸟儿的美姿,也都被他的相机记录下来。蚊子叮咬、苇茬扎脚、沼泽陷人等困难都不能阻止他的脚步,他的心里只有一幅幅美妙壮观的自然画卷。
“那时候什么事让您最心烦、上火、气愤?”笔者问。“湿地上有人打鸟、套鸟、下药毒鸟。湿地周围有人捡拾鸟蛋、有人开野味饭店,黑嘴鸥变成一些人的下酒菜,看着太心痛了。”刘德天说。身为记者的他,尽管采写出一篇篇振聋发聩的报道,但仍感个人力量的单薄与无助,于是决心发动更多的人来保护黑嘴鸥。
1991年4月,刘德天成立了盘锦市黑嘴鸥保护协会。“我们聚的是一团火,散是的满天星。黑嘴鸥属于世界,它在中国盘锦繁殖,盘锦人就有保护黑嘴鸥的国际义务。”刘德天给协会这样定位。
前来参加成立大会的梅伟义在贺词中说:“盘锦市黑嘴鸥保护协会的成立,是中国环保史上一个独一无二的事件。为一种鸟种成立保护组织,这在世界是惟一的。”就是刘德天的这个“惟一”,吸引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志愿者,没有报酬,只有奉献。如今,该协会注册会员达到2万多人。“经过我们多年的努力,黑嘴鸥从1990年的1200只,增加到今天的8600只以上,想起这个结果心里就美滋滋的。”刘德天说。
竭尽全力保护黑嘴鸥的家园
仅2.8平方公里南小河的湿地面积,却承载着全球50%黑嘴鸥的生存空间。“这片湿地的安危,关乎黑嘴鸥种群的存亡,我们可不能小视。”刘德天说。
2003年6月,刘德天在南小河发现因农民在当地引海水养殖对虾,致使海水淹死大批刚出蛋壳还不会飞的鸥雏,慢慢地使得成鸥大幅度地减少了2000只,这让刘德天心急如焚。
他多次向各级主管部门反映这个问题,强调保护南小河的重要性,还跑到当地苇场、南小河旁边的油田采油现场、南小河周边的社区等地,组织了多场爱护野生动物的环境教育,同时撰写发表了《天灾人祸:黑嘴鸥惨死南小河》、《哭泣的南小河》、《黑嘴鸥繁殖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等文章。为了防止事态恶化,刘德天请来省级、国家级媒体联合采访,并邀国内外专家前来会诊支招。在政府主管机构的支持下,2004年南小河保护站正式建立,由于专门设置了昼夜巡护队伍,黑嘴鸥当年就增加了3000多只。
2007年,志愿者向刘德天反映,有人打着开发招商的旗号要在湿地养海参。他赶到现场考察后,以黑嘴鸥保护协会会长身份在报上刊文表示:“南小河是黑嘴鸥的‘宿舍’(繁殖地),周边湿地是黑嘴鸥的‘食堂’(觅食地),同样不能开发破坏。”在媒体的监督和政府机构的干预下,及时刹住了在湿地的开发招商,黑嘴鸥的家园再次化危为安。
责编:海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