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是人类文明生活永恒的话题,这是因为它最集中地揭示了人的社会性本质、最深刻的标记着每一个社会的人文精神、最充分地折射每一时代人的生存方式与意义的话语。因为道德作为一个社会的价值观和规范,需要提供是非的标准和思想和行为的准则,所以必须是刚性的、普遍的、一致的。如果有什么社会现象和道德相冲突,则要么是把这个社会现象非道德化,不再认为它属于道德调节的领域,这实际上是对道德价值观和规范作出的修正,以适应社会变化;要么是压制和禁止这些社会现象,使它始终无法获得道德的承认,并以道德的压力力争消灭这些社会现象。
在关于女大学生婚前性行为问题上,在08年,浙江大学推出的婚前“守贞”课,在网上引起广大反响,即:女大学生的婚前性行为,非要一个组织或者什么制度来约束吗?它,到底触犯了谁的道德?
在对女大学生关于“婚前性行为”认同度的调查中,不反对的累积百分比高达84.8%。在关于“对方有过性行为”的看法上,男女大学生平均三分之二的认为能够接受。面对大学生这二十多年来的性观念的改变,我们现在不仅仅只是说大学生对“性”的宽容,而是不得不把婚前性行为“非道德化”,即并不认为婚前性行为是触犯了道德规范。于是,我们需要对大学生性观念进行道德的再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