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女教师借钱卖粮盖校舍
2010-11-10

残疾女教师借钱卖粮盖校舍

2010年11月10日 来源:大河网-河南商报

  右腿残疾,她却扛起一座山村学校 早出晚归,她常让儿子挨饿却从没有“饿着”学生

  教育部评出10名“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她是河南唯一的一个

  商报记者 张高峰

  37年的守候,她曾经以校为家,更曾经以家为校。拖着一条残疾的右腿,54岁的王生英如愚公般硬是扛起一座山村学校。

  最近,教育部评出10名“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她成为河南唯一获此殊荣的教师。

  儿子回忆

  妈妈太忙,小时候他常常饿着

  昨天上午,王生英先进事迹报告会在郑大举行。当王生英出现在众人视野中时,全场掌声经久不息。而坐在角落里的一个年轻人,却在偷偷抹泪。

  年轻人是王生英的儿子,叫王关增。他为母亲获得的认可所感动,但他告诉商报记者,在他儿时的记忆中,总有一个“饿”字萦绕心头。

  小时候,因为经常吃不饱饭,他甚至常常在心里恨母亲。

  大清早,她抱着一摞讲义,瘸着右腿奔向学校;到了傍晚,邻居们都已经吃上了热乎乎的饭,母亲却还没从学校回来。

  因为母亲太忙,在王关增的印象里,她很少给这个家做饭。那个时候,《世上只有妈妈好》也唱到了林州的小山村里,小小的王关增给它改了词,叫“世上只有姐姐好”,“因为总是姐姐给我做饭,哄我入睡”。

  经常让儿子吃不饱的王生英,却从来没让自己的学生“饿着”。备课、补课、辅导、解惑,她每个环节都做得一丝不苟。

  37年,王生英从来没有误过学生一节课。为了给学习较差的学生补课,她经常到了深夜,才打着手电筒一瘸一拐从学生家里回来。

  37年,她送出了百余位大学生,卸甲平村几乎过半的村民,都曾是她的学生。

  以家为校

  她借钱卖粮盖起一座校舍

  为了不让学生“挨饿”,她甚至长达10年把学校搬到了家里。

  那是1993年的夏天,山村小学的砖泥墙,半夜在一场暴风雨中塌了,王生英蹲在一片瓦砾上抽泣起来。

  第二天一早,她就找到村委会,请求尽快盖几间教室,对方也很无奈:“村里穷,拿不出这么多钱啊。”

  那一段时间,王生英打起了“游击”。她把课堂搬到了田间地头,搬到了野草丛中,搬到了小河边,孩子们跟着她,没一个掉队。望着一双双渴望求知的眼睛,她决定把家里的平屋加盖一层,给孩子们当教室用。

  王关增说,那时,父亲刚刚生过一场大病,身体很虚弱,家里的钱根本不够盖房子。

  但为了让学生早日有教室用,他们俩说干就干。为了省下买沙的钱,每天放学,王生英和丈夫就一起到3里外的沙滩上挖沙子;为了买到便宜点的砖头,俩人跑遍了方圆十里的砖瓦厂。

  钱还是不够。家里的余粮卖了,能想到的亲戚也都借了个遍。到了深秋,52名学生终于搬进了王生英家的校舍里,两口子却累得病倒了,王生英那时的体重迅速从60公斤下降到43公斤。

  退休后

  她还要在家为孩子办图书室

  以家为校, 山村女教师一干就是10年。

  直到2003年,随着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分布在几个自然村的教学点,合并成了卸甲平学校。政府投入5万多元危房改造资金,为村里修建了9间新教室,学校的老师也增加到了4名。

  也许明年,王生英就将走下讲台,但她却闲不下来,“我已经在家里腾出一间房布置成了图书室,谁家孩子需要补习,我就辅导辅导”。

  “她的年龄可以退休,她对教育事业和对孩子们的爱却永远不会退休。”听完报告会,郑大学生程黎由衷感慨。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