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救寻死的丈夫帮他找到人生支点
2010-05-20

他的背后,有一位高尚的女性

2010052006:12   来源:深圳特区报

 

 

张春珍女士和丈夫郑卫宁相濡以沫。深圳特区报记者 张耀波

 

  连日来,本报关于残疾人企业家郑卫宁的报道感动了成千上万的读者,人们对重病缠身的郑卫宁在奉献中升华生命价值的高尚情操深表敬佩的同时,对多年来一直给予他坚强支撑和忠贞爱情的妻子张春珍也是赞叹不已。走近张春珍,走近她与丈夫郑卫宁三十年的布满荆棘又充满幸福的爱情生活,我们从更深的层面认识郑卫宁,也被这段忠贞爱情所深深感动。

 

  偷出户口簿结婚:漂亮姑娘嫁给残疾青年

 

  坐在记者面前的张春珍,虽已年过半百,但岁月的风霜依然挡不住她昔日的美丽。难以想象,这位任深圳优博国际展览公司行政总监的企业高管,因为三十年前的一个承诺,嫁给了双腿残疾且身患终生无法治愈的血友病丈夫郑卫宁,从此与他患难与共,终于将一度因生活失去意义而企图自杀的丈夫引入了高科技领域,并成就了一番令人敬慕的慈善事业。

 

  “我与他有一种命里注定的缘分。”说起与郑卫宁的爱情,张春珍一脸灿烂。1976年,当时因重症血友病导致下肢瘫痪的郑卫宁被安排进一家工厂当磨工学徒,每天坐在椅子上学开磨床。虽然身体残疾并没进过学校读书,但郑卫宁不仅写得一手好字、好文章,精通二胡、手风琴等多种乐器,还是一个出色的男高音。与郑卫宁所在车间相邻的钳工学徒张春珍看到郑卫宁行动不便,便主动为他打饭、送水。在郑卫宁眼里,张春珍不仅心地善良、健康活泼,人也长得端庄漂亮;而在张春珍眼里,身体残疾的郑卫宁聪明又顽强,没有他学不会的东西,也没有他解决不了的难题。

 

  随着两个人接触的增多,郑卫宁深深喜欢上了张春珍。可面对这样一个漂亮又善良的好姑娘,郑卫宁产生了有生以来最为强烈的自卑感:“我是一个靠输血来维持生命的残疾人,拿什么给她幸福?”他只好把爱深深埋在心底。

 

  时间在希望与绝望之中艰难地度过。4年后的一天,在经历过一场险些丧命的大出血转危为安后,郑卫宁再也坚持不住了,他鼓足勇气向张春珍表白:“爱情在我的身上体现得比别人更为强烈,因为我的生命与别人不同——别人可以用一生来拥有的爱,我可能只有十几年甚至两三年……”听着听着,张春珍的眼泪流了下来。她喜欢郑卫宁的坚强勇敢、多才多艺,更喜欢他身上那种与众不同的智慧与激情。可是,她没有勇气想象自己的未来与一位重度残疾又时刻有死亡相随的重症血友病患者连在一起:“你给我点儿时间,让我再考虑一下……”

 

  求爱遇挫的郑卫宁几天后再度发病被送进医院,医生再一次下达了“病危通知”。张春珍看着他苍白如纸的脸庞,心疼得泪流满面。那一刻,她终于明白,她爱他,她的生活不能没有他!她紧紧地握住他的手,动情承诺:“为了你能幸福快乐地活下去,再苦再难,我都义无反顾,无怨无悔!”

 

  有了爱情的滋润,郑卫宁的病情逐渐稳定,生活变得前所未有的美好。母亲得知儿子的喜讯,专程从大连赶到武汉,动情地拉着张春珍的手说:“卫宁能与你这么好的姑娘相爱,真是他一生的福气!我相信,你的爱会给他的生命带来无尽的动力,会使他不幸的人生充满希望!”

 

  与郑家的喜悦气氛完全相反,张春珍的家人得知健康漂亮的女儿要嫁给一个来日无多的残疾人,坚决反对。父亲甚至藏起了家里的户口簿,不让她登记结婚。为了能如期与郑卫宁举行婚礼,张春珍趁父亲外出偷出了户口簿,像私奔一样与心爱的人赶到民政局登记结婚。

 

  挽救寻死的丈夫:帮他找到人生支点

 

  这桩浪漫婚姻注定难以风调雨顺。女儿降生不到半年,郑卫宁的血友病又加重了。他整天无所事事地躺在家里,在消极绝望的情绪中不能自拔。已经调入武汉市外贸公司工作的张春珍心中非常焦急:他还不到三十岁,这样消沉下去怎么能行?她鼓励丈夫报考电视大学,一边在家养病,一边攻读电大课程。

 

  为了使丈夫的大学课程读得有劲头,她决定“陪读”。她这样对他说:“我也想趁年轻多学些知识,可我的文化基础不如你好,头脑又没你聪明,我们一起备考、一起读书,你刚好可以帮助我,对吗?”郑卫宁听罢怦然心动,第二天就与妻子一起进入了复习备考状态。19819月,从未进过学校的郑卫宁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湖北电视大学中文专业,张春珍也考进了经济管理专业。

 

  夫妻俩同时成为电大同学,令郑卫宁更多了一份责任:“妻子既要工作又要照顾孩子,我一定要把课程学好帮助她!”白天,妻子上班工作,他则在家看书学习——他不仅要学自己的中文专业,还要学妻子的经济管理专业。到了晚上,他会给下班回家的妻子辅导一天的功课。听着丈夫深入浅出的讲解,看着他为她所做的学习笔记,张春珍赞不绝口:“如果不是重病在身,你一定能做出一番大事业!”

 

  就这样,在9年的时间里,郑卫宁一边治病一边刻苦学习,以学区最高分的优异成绩先后拿到了中文、法律和企业管理的三个大专毕业文凭。他也成了自电大招生以来第一个没有读过小学和中学的大专毕业生。

 

  1996年,靠输血维持生命的郑卫宁在一次输血后被染上了颇为少见的肝炎丙肝。为了避免悲剧再次发生,张春珍辞去了武汉市外贸公司业务经理的职务,一家人迁到了深圳。张春珍在深圳优博国际展览公司找到了工作。郑卫宁则继续呆在家里,陪老母亲聊聊天,帮妻子捶捶背。

 

  然而,这种平静的日子只维持了不足4年,老母亲患病撒手人寰。郑卫宁生命的支柱在瞬间坍塌:“我已经是44岁的人了,只能是妻子女儿的负担,这样的生命还有意义吗?”那天夜里,他悄悄地来到了阳台,准备跳楼自杀。正当郑卫宁准备翻身跃下的那一刻,张春珍紧紧地抓住了他:“你如果死了,我和女儿怎么办?我们还能活下去么?”那一刻,从不轻意落泪的郑卫宁伏在妻子的肩上嚎啕大哭:“像我这样活着没有价值,我不愿意这样活啊!”

 

  “那今后咱就换一种活法,让生命变得有价值!”张春珍给他买回了一台旧电脑,请了几位精通电脑和网络的朋友来家指导。令她感到高兴的是,聪明的郑卫宁很快就学会了制作网页、组装电脑,并学会了利用网络信息帮助别人,生活一下子变得丰富多彩了。

 

  “如果能办一个专门为残疾人服务的网站,帮助更多的人,我的生命就有价值了!”那一刻,郑卫宁为自己的人生找到了方向。很快,在深圳义工联的热情相助下,郑卫宁用母亲给他留下的30万元,在家里搞起了“电脑兴趣组”,同一群与他同命运的残疾人办学边干,开始筹建中华残疾人服务网。

 

  回忆起创业之初的艰辛,郑卫宁这样告诉记者:“与我一起创业的那些残疾人个个都生活难以自理,出一次门非常不容易,我就让他们都吃住在我家。没想到,这样一来,他们是方便了,但我的生活却从此被彻底打乱。”当时,张春珍已经任展览公司的办公室主任,每天工作繁忙,回到家里还要为一群残疾人的吃住忙碌。她家的三间居室里,有20多位残疾人吃住和工作,连走廊过道上都搭建上了临时的床铺,上厕所和洗澡都要排队。然而,这样窘迫的居家环境,张春珍一住就是六年,却从没有说过一句怨言。

 

  张春珍深深地理解丈夫的追求。为了能让丈夫和他的同事们专心工作,她利用业余时间充当他们的理发员、采购员、洗衣工和心理辅导员。她还把每月的工资拿出来补贴他们的一日三餐。后来,她又主动将上下班代步的汽车送给网站,每天去挤公共汽车。

 

  在妻子的全力帮扶下,郑卫宁的事业渐渐有了起色,终于使一间家庭作坊式的小企业发展成旗下有15家高科技福利企业、4家非营利机构和1家慈善基金会的集团公司,为上千名就业无门的残疾人提供了稳定的就业平台。

 

  支持丈夫捐献股份:只要你能快乐地活着

 

  10年的艰苦打拼,郑卫宁在妻子的帮助下实现了从“为自己能够活着而活着”到“为帮别人有尊严地活着而活着”的转变,他的人生也因此而变得精彩。

 

  从开始筹划建立中华残疾人服务网的那一天开始,他的精神状态和身体状态明显好于以往,令一直给他看病的医生也不得不承认他“创造了医学的奇迹”。在张春珍眼里,丈夫这个病残之躯有着不可摧毁的力量:“家里家外,他都是个坚强无比的男子汉,没有任何困难能够难倒他!”她知道,支撑他创造这个奇迹的,是他在为越来越多残疾人提供就业平台并帮他们活出尊严、活出质量的努力中,看到了自己生命的价值。

 

  200911月中旬,郑卫宁又因大出血住进了医院,医生说依他的身体状况和工作强度,能活过54岁“已经不可思议”。他知道医生的话意味着什么。1120,他在律师的见证下,留下了一份关于财产继承的遗嘱:身后将自己名下的全部股权捐赠给由深圳市民政局主管的郑卫宁慈善基金会,他所持有的残友集团90%的股份以及名下的其他股份,不仅所有权全部归基金会所有,就连由这些财产再投资所获得的资产权益,也归该基金会所有。张春珍非常清楚,丈夫签下这份遗嘱,意味着她和女儿将无权拥有和继承他的财产,意味着残友集团的上千名残疾员工的未来不会因为他的离去而发生改变。

 

  那一天,在遗嘱见证文书上签完字的郑卫宁向她这样解释:“如果我不趁现在将股权的继承问题处理好,将来这些残疾人的生活与工作就都难有保障,我死也难以瞑目……我这样做,并不是不爱你和女儿……”看着丈夫艰难的表述,张春珍安慰他说:“不必多说,我理解你这样的安排,也支持你的这个决定。”

 

  “你真的不在意我捐献这些财产?”听着丈夫仍有些担心的问话,张春珍笑着拍拍他的头:“这么多年的夫妻了,你还不了解我?只要你能快乐地活着,你想怎么捐就怎么捐,我都从心底里理解你支持你!钱财不过是身外之物,与你的生命比起来,它们分文不值!”

 

  那一刻,他动情地拉着妻子的手,幸福地笑了:“爱我者,妻也!”

 

  为了能让丈夫快乐而有价值地活着,她三十年义无反顾、无怨无悔,付出的不仅是忠贞不渝的爱情,更有一份超越爱情与亲情的无私大爱。而这份可歌可泣的爱情背后,让我们在感动之余,会对爱情与幸福的内涵进行一番更深层面的思考。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