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0年04月10日 01:56
“荒滩变良田,总站和咱心相连,牧民日子更红火,官兵心里比蜜甜……”这是日喀则市上强久村村民为驻藏某通信总站自编的歌曲《爱民颂》。驻藏某通信总站组建25年来,坚持真情为民、真心帮困、真爱助学,为驻地群众办好事、做实事,以实际行动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使部队不仅成为一个有着特殊影响和作用的边疆“信息尖兵”,而且架起了一座军民团结、党群沟通的“友谊金桥”,赢得驻地群众的广泛赞誉。
巡医问诊见真情
驻藏某通信总站驻地附近许多乡村地理位置偏僻,交通闭塞,医疗卫生条件比较落后。当地群众生病不是及时问医求药,而是到寺庙烧香拜佛。
那是3年前的一个春天,该总站派出医疗卫生小组巡诊路过上强久村时,听说村民平措的儿子扎旺得了怪病,生命岌岌可危,该医疗卫生小组顾不得喝上一口水,立即前往诊治。可一心向佛的平措,认为是自己心灵不诚,请来3个喇嘛设堂念经。藏族军医罗布找来村长,力陈延误抢救时间的危害。通过一番努力,巡诊小组才在村民们怀疑的眼神中开始了抢救工作。喂药、打针、输液……经过近3个小时的抢救,小扎旺停止了揪人的呻吟声,脸色渐渐变得红润起来。为彻底医好小扎旺的病,他们专门把小扎旺接到部队诊所,精心调理治疗,不到一个星期,小扎旺便活蹦乱跳地回到了家中。还在担心的平措一家,看到康复的儿子,平措激动得不知如何是好,就拿出家中最好的青稞酒、酥油茶送到部队,感激亲人解放军。
这件事情深深牵动了总站首长的心。他们当即决定利用自身的医疗技术优势,相继在日喀则市、江孜县、定日县、亚东县、康马县、嘎拉乡、尼木镇等成立了14个便民服务流动诊所,定期深入农牧区,为群众巡医问诊、送医送药。
年初以来,这个总站已救治驻地群众381人次,6次组织医疗巡诊,向驻地群众发放常见高原疾病常识手册800多份,送医送药累计价值38700余元。
济贫助教赢民心
2008年8月6日,得知被西藏农牧学院录取的消息,东措村的单曾次仁和父亲旺姆堆让喜笑颜开。单曾次仁是村里出来的第一个高中生,也是第一个大学生,高考考了519分。
然而,想起上大学每年所需的费用时,单曾次仁一家愁眉不展。东措村是一个半农半牧村,人均年收入不足2000元。看着患病多年躺在床上的阿妈和劳累过度的阿爸,单曾次仁心里十分痛苦。在村里自己家并不富裕,眼前到哪里凑上大学所需的费用呢?
正当一家人一筹莫展时,得知消息的总站官兵将单曾次仁列入资助的对象,立即组织官兵为单曾次仁捐款。8月9日,总站陆再军主任把一个鼓囊囊的信封递到单曾次仁手里说:“这是你上学所需的费用,赶快收拾收拾去报名吧,到校后要努力学习科技知识,为国家和藏区建设贡献力量。家里的困难不要担心,有我们解放军呢!”一旁站着的旺姆堆让感动地说:“金珠玛米真是我们的大救星活菩萨。”
2009年高考结束后,总站和驻地民政部门和村镇联系,了解到有6名藏族高考生分数上了线,但由于家庭困难,上不起大学。“决不能让一名藏族大学生失学。”总站里拿出资助贫困大学生的专项经费,帮助他们走进校园。为消除这些贫困大学生的后顾之忧,总站还引导官兵认捐贫困学生上学后的生活费及学费。
扶贫帮困送温暖
总站驻地分散在沿中尼公路、日亚公路的千里国防通信线上,地处偏远,周边群众生活水平普遍较低,甲措雄乡上强久村就是其中一个有名的贫困村。
2009年2月12日下午,上强久村特困群众仓决家又迎来了一帮特殊的“亲戚”,一行清一色穿着军装的亲人。现年46岁的仓决,丈夫于前年去世,一人独自拉扯着4个孩子生活,其中最大的不满18岁,最小的不过7岁,家中仅有的几亩薄地,也在一次山体滑坡中,被泥石流冲毁,平时要靠拾牛羊粪、捡垃圾维持生计,经济来源有限,日子过得十分艰难。总站党委书记史泽勇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主动与仓决家结“穷亲”,并带动党委常委用自己的工资为仓决的4个子女购买学习用品,定期为仓决家送去大米、面粉等生活必须品;同时,部队领导还积极与当地政府联系,帮助仓决家解决一块土质比较肥沃的耕地,还派去生产基地的“种植能手”,为仓决提供技术支持,倾心传授大棚蔬菜种植技术。去年秋季,仓决家仅一个温棚就收获了白萝卜4600多斤。
生活逐渐好转的仓决,逢人便说:“金珠玛咪雅古嘟!(解放军好)”
贡多村村主任扎西指着脚下干净整洁的路说:“看到解放军帮我们整修的这条道路,现在村里的群众卫生意识增强了,都自发地修整道路。”
过去,该村道路坑坑洼洼。今年3月,总站政委史泽勇在牧区走访时发现这个问题后,及时组织召开会议,决定帮助当地藏族自然村庄整修道路,带动藏区经济发展。
施工中,官兵们不怕脏累,挥汗如雨。为保护草原环境,他们把路基铺好后驱车十几公里拉来新土垫路。一些群众看到此情此景,也纷纷加入到修路的队伍中。
一条条道路架起了解放军和藏族群众的连心桥,铺设了藏族同胞和外界联系的致富路。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