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优秀的孩子从来不是父母“卷”出来的,而是......
日期:2023-06-15 17:21  点击:2029
14-30-43-89-136072

曾经,海淀黄庄,一个名为“宇宙补课中心”的地方。

因为独特的位置优势,坐落着数不清的培训机构,也因此承载着无数卷爸卷妈望子成龙的梦想。

时常“浸泡”在这里的孩子,人们习惯称之为“鸡娃”,每逢节假日,他们便从四面八方赶来,学习奥数、英语、作文、演讲等等。

图片1

直到2021年,双减政策落地,海淀黄庄才渐趋于安静。

机构大门紧闭,写字楼纷纷招租......

黄庄变了,但曾在此补课孩子的父母大多没有变,他们依旧固执地相信,只有高强度的内卷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

微信图片_20230615181958

这不最近,北京小升初的话题被讨论得火热,其中有个学生的简历被分享至网络,看着密密麻麻的介绍、大大小小的奖项,着实惊呆了众网友。

从校内表现到校外生活,从文化科目到艺术特长,孩子的成绩跃然纸上,网友在赞叹这个孩子如此优异的同时,也陷入一连串感慨:

“孩子的差距如此之大,我的孩子该拿什么和人家比,我是不是对孩子学习太过于佛系、是不是再多报点艺术特长班、是不是得对他要求更严格一点......”


伴随着网友的声声感慨,我们也发现现在家长圈里关于怎样教育孩子,答案大致呈现两种。

一是严加管教,有句老话叫棍棒底下出孝子,所以在不少父母看来,如今竞争激烈,有压力孩子才有进步的动力,要让他们把所有时间利用起来多学点东西,用他们的话说就是严父严母造才子、慈父慈母多败儿。

二是道德绑架,一些父母放大性输出家中的困难,讲述自己育儿的心酸不易,让孩子带着愧疚的包袱去学习,如若达不到自己的预期,则对着孩子哭天抢地:“你对得起我吗!”

当然也有极少部分父母坚持着科学育娃的观点,尊重孩子本有的天性。

只是时间久了,每当看到别人的孩子多才多艺时也难免暗自神伤,于是这其中又有一部分在环境的驱使下,也开启了寒窗苦读的内卷模式。

图片2

细想来,“内卷”虽是出现不久的新词,但它所代表的这种观念,似乎是一种延续,一种中国式父母的习惯做派。

记得刚上学时,校园里流传着“你写的字就是别人对你的第一印象”这类话,

于是那年校门口图书店“字帖”成了最畅销的单品,回家写完作业还要完成每天多少页数的字帖临摹。

有家长觉得只要临摹字帖见效慢,于是在周末带孩子上起了书法课,更有甚者,直接以孩子爱吃的食物相逼,需要写多少遍就能吃一个,要是写不好,那就饿着吧。

写字如此,文化课方面更是有过之无不及,学习一般的孩子整日听父母念叨别人家的孩子,要求他要跟人家一样努力、一样优秀。

而学霸的父母也没有松懈,不仅一直督促学习,有的还要求其不能和学习差的孩子玩,害怕稍有不慎名次下降、害怕被所谓的“坏孩子”影响。

而这,还是发生在十年前一个教育水平并不算发达的城镇,由此可见无论是教育界的“耶路撒冷”海淀黄庄,还是其他千千万万个城市乡镇,卷文化一直都在。

图片3

在这种文化的长期渗透下,短时间内改变绝非易事,所以即便如今倡导快乐教育,很多家长仍在焦虑如何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

他们害怕慢了这一步,就会慢一辈子。

他们希望孩子勤学苦读,成为自己想象中的模样;希望孩子青出于蓝胜于蓝,成为自己“拿得出手”的骄傲......

他们总觉得这是“为了你好”,却从不去想这种“好”是否是孩子想要的。


“我的妈妈爱的不是我,是考满分的我。”

这是电视剧《小舍得》中一个男孩在家长会上的发言。

图片4

在他眼中,妈妈的教育从未让他感到过舒服,每当看到自己休息妈妈就会难受,然后就强迫他去看书做试卷。

他说他喜欢踢足球,可从没痛痛快快踢上一次,他说如果将来自己有了孩子,绝对不会像妈妈一样逼迫他一直做自己不喜欢的事。

当他痛哭着发问“让他做自己喜欢的事,真的有那么难吗”时,台下的同学们也埋头委屈起来。

男孩所说的一字一句,又何尝不是他们的心里话呢。

《环球时报》在一篇文章中曾写道:

“在中国,最累的是孩子,因为他们很小就已经懂得要强了。”

要强本是一件好事,但发自内心的上进和威逼利诱下的妥协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

所看到的要强,可能是讨好爸妈的伪装,也可能是苛责打骂后的投降。

所以他们的成长之路真的很累,成年人的世界有996,刚入学的他们可能早就开始了 007。

可他们终究还是个孩子,沉重的“爱”持续久了,他们也会被压得“喘不上气”。

图片5

从贵州三穗县高中生从家中四楼阳台纵身跳下,到上海14岁女孩留遗书后跳楼身亡,再到吉林18岁女孩跳江轻生,在被救后,其父仍不断施压......

他们不想做过多挣扎,待到无力支撑时,只能选择伤害自己寻求解脱。

或许有人会说这只是少数,其他人不也正常长大了吗。

这里的正常,不过是他们想让大家看到的模样,很多在父母“唯分数论”和“应试教育”导向下长大的孩子,若没得到扭转或补救,身上或多或少会带有原生家庭的阴影。

社交平台上,前不久看到有网友发帖称自己熬过了高考前的压抑日子,但那些年的后劲太大,自己都大三了还没能从那种焦虑中抽离。

这类孩子啊,他们会习惯性逞强、他们会习惯性焦虑......总之,快乐对他们而言,遥不可及。

甚至在自己成为父母后,将自己童年的压抑双倍、多倍施加到自己孩子身上。

如此循环,何时能休?


如今,关于亲子教育,社交平台每天都涌入大量科普,不断阐释着“父母最好的教育是什么样”“真正优秀的孩子是什么样”。

在我看来,父母给孩子最好的教育莫过于陪伴。

图片6

孩子就如幼苗,拔苗助长可瞬间增高,可若想其走得长远收获丰满,就得耐心陪伴,慢慢看着它发芽、开花、结果......

孩子因父母而来,却从不是为父母而生,他们不是任何人的附属品,他们永远只属于自己。

身为父母,要懂得好的教育不是一昧灌输、强制要求,我们能做的就是放下姿态去陪伴,坦然付出我们的爱,走进并尊重孩子的内心,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和看问题的方法,之后剩下的,就交给他们自己。

这或许就是教育中所说的留白艺术。

而真正优秀的孩子是什么样呢?

我想在父母陪伴关爱下的孩子,大多都会成长为优秀的孩子。

所谓优秀,不是次次考试拿第一、中考高考上金榜,也不是舞蹈能跳到C位、钢琴能弹成第二个郎朗......

而是眼里有光、心里有爱,能用发展眼光看待一切,能将自己的未来掌握在自己手中,在为之奋斗的同时乐享其中。

这样的孩子,他们拥有的是一种走向未来社会最佳的核心竞争力。

图片7

但孩子成为优秀孩子的第一步,需要父母来迈出——去跟那份执念和解,让自己和孩子成为可信任的朋友。

当父母的爱不再是压垮孩子的那一根根稻草,那么孩子就能在阳光下自信奔跑,因为他知道他的背后有一份源源不断 的力量。
关于网站  触屏版  
05/05 23:31
首页 刷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