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告诉你,我不是老人家我早就让座了,这么多老人家你不让座,现在的年轻人非常糟糕。”
“道德绑架啥啊,我是没看见,您不说我早让了。”
这是近日北京一公交车上,一位老大爷和小伙子的对话。

因为小伙子没及时为上车的老年人让座,便遭到旁边老大爷愤怒指责,即便在小伙儿解释完自己确实没看到才未起身让座之后,老大爷还是不依不饶。
“现在这代人就是没希望,你们这代人就是没希望。”
“吃老年人的,喝老年人的......”
面对这波输出,小伙儿也没惯着他,随即嘲讽道:“地是您种的,一生平安您呐!”
事情发展到这,看似是画上了句号,而在这辆公交车外的很多地方,每天都在上演着各样“道德绑架”的戏码。

“小孩都调皮,这么大人了还跟孩子计较!”“你这么年轻,让个座是应该的!”“你这么有钱,不会只捐这点吧!”......旁观者惯于拿着所谓“道德”令箭,给很多事情提出符合自己标准的要求。
这些要求实际相差无几,无非是要求大家做任何一件事,都要从道德高度出发,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总之就是要用“真善美”的态度去拥抱一切。
如若不然,立马就会有“没有教养”“道德败坏”等等之类的训斥传起,若还不照做,用他们的话说就是“分分钟让网络暴力教你做人”。
可站在道德制高点侃侃而谈这些人,又是否做到了自己口中的“仁义礼智信”?
我们从不否认“尊老爱幼”“扶危济困”“换位思考”这类说法本身所蕴含的道德价值,之所以让人不适,在于它实质的卑劣,被表面的伪善所遮盖,从而给人一种道德高尚的假象。
道德的内核始终明朗,千百年前,中国人就信奉“以和为贵”的思想,人们推崇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各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处世态度。即便到了现在,每每提及道德,书中传递的都是“你要怎么去为人处世”,而非“你监督别人怎样为人处世”。
但不知怎的,人们对于道德的践行却慢慢走向了“严于律人,宽以待己”,于是那些年所提倡的“以和为贵”“吃亏是福”等等都由个体感知变成“绑架”他人。
尤其是数字化时代下,手持键盘人人都是君子,当一起社会事件发生,他们瞬间就位,义正言辞的展开说教,眼里容不得半粒沙子。
毕竟在网络上立这样的正义形象太简单了,只要会敲键盘,只要用流氓标准要求自己、用圣人标准要求别人就可以了,所以这类自以为正义感爆棚的勇士,还有一个名字叫“键盘侠”。

《省心录》中有言:“礼义廉耻,可以律己,不可以绳人。律己则寡过,绳人则寡合,寡合则非涉世之道。故君子责己,小人责人。”
意思就是礼义廉耻可以用来要求自己,却万不可用来要求别人。要求自己能少犯过失,要求别人就难以与人和睦相处,难以与他人相处就不合乎处世之道。所以君子只严格要求自己,小人则对别人求全责备。
道德是自律而非他律,它始终倡导的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要知道只有不懂道德的人才会用道德律人。
所以面对这些无德之徒,即便遭遇“道德绑架”也不必恐慌。
可以选择“以理服人”,也可以像网友一样“用魔法打败魔法”,这些都有机会让你跳出道德绑架之人所搭建的价值体系。
总之不要沉默,不要等待道德绑架者良心发现,面对道德绑架,最好的方法还是要学会给自己“松绑”。

罗翔说人最大的痛苦就是无法跨越知道与做到的鸿沟,生而为人,我们既然知道那么多大道理,就更应该不断审视自身,努力让“知道”链接“做到”,不以“道德”为名绑架别人,不被“道德”之名被人绑架。
就如公益中国网所倡导的“公益,从我心出发”,其实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志愿公益,我们都必须发自内心自愿去做,“绑架式”行为的结果看似理想,实则伤害的是每一个善良的灵魂。
如果你有这方面的困惑抑或正在遭遇“道德绑架”,如果你渴望倾诉却不愿向周围人提及,那希望你能悄悄告诉我,公益中国网和你一起向“绑架”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