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5日是中华慈善日,大家在社交平台上讲述了许多有关于善的故事,而在众多讲述中,韦思浩老人的名字再次映入眼帘。
他是名教师,也是个“拾荒老头”。
他的一生中,做过很多善事,但直到去世后,他隐藏了十六年的秘密才被世人知晓。
1958年,韦思浩从浙江师范学院毕业后,一直从事教育工作,教了一辈子书的他在退休后也是闲不住,为了帮助家庭贫困的孩子正常念书,就瞒着所有人开始了长达十余年的“拾荒”之旅。
就这样,青春献给了天下桃李,钱财捐给了寒门学子。

2015年,他在过马路时被意外撞到,不幸离世。
老人的子女在整理父亲遗物时,才发现父亲家中保留着许多捐赠凭证和证书,其中还有一张老人早年间签署的一份协议,表示自愿死后捐献可用器官。
除捐赠凭证和证书外,老人还有一支竹竿、几本旧书,其实老人本可以享受退休后的安详生活,但他却选择拾荒,或许正如有网友所说老人拾荒,“补贴”的不是他自己的生活,而是一个国家的未来。
除了韦思浩老人,有网友还提到了前嫦娥五号工程师向永清。

向永清曾是一名卫星软件工程师,参与过北斗三号、嫦娥五号的支持工作。
从小在山村长大的他即使现在站到了可以仰望星空的沃土上,也从未丢下为需要的人撑伞的初心。
这些年,他不仅资助了贫困地区的孩子读书,还在相关平台帮公益机构做项目开发,4年时间,单是捐赠代码就超过了10万行。
有人说看完他的故事,才明白原来除了捐钱捐物,那敲打下的一串串代码也能释放巨大的能量,能帮助成千上万的人。
常言道“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其实善行没有固定格式,它有无数种实现形式,从不分大小多少,它可以是对弱者多一点关注,可以是学以致用给人解惑,也可以是对周围善行给予支持......
就如那些看似冰冷的代码,经过向永清滚烫的双手后,同样变得温暖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