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明时节,白桐花开(资料图 图源网络)
中国古代把从清明开始的15天,每隔5天分出三候:“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鹌;三候虹始见。”意即在这个时节先是白桐花开放,接着喜阴的田鼠不见了,回到了地下的洞中,鹌鹑鸟开始增多,然后是雨后的天空中可以见到彩虹了。
唐代诗人元稹的《咏廿四气诗·清明三月节》:
清明来向晚,山渌正光华。杨柳先飞絮,梧桐续放花。
鴽声知化鼠,虹影指天涯。已识风云意,宁愁雨谷赊。
这几句诗写的就是这三候的物候现象,诗最后说,看这样的天气状况,不用愁,谷雨已经不远了。
清明还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祭祖节日。到这一天,家家不许生火,只能吃冷食,都到先人墓前去祭祖扫墓,追忆先人,所以清明节又称“寒食节”。
踏青是清明节的另一个主题,到清明这天,家人或朋友们三三两两去郊外踏青,大家在草地围坐饮宴。宋代吴惟信的《苏堤清明即事》就写出了这一景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所以,清明节既有寒食祭祀的伤感清冷,又有踏青游玩的宴饮欢笑,是一个富有特色、矛盾统一的节日。宋朝哲学家邵雍有“人间佳节唯寒食”的诗句,想必也是这个意思。从2008年起,清明被定为国家法定假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