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的这种说法在网上引来很多的批评,“人心不足蛇吞象”甚至“穷山恶水出刁民”之类的指责比比皆是。“大衣哥”的成功是他个人的努力或者把握住了机会,并不亏欠别人什么。他做善事无论做多少,都是他个人的选择。别的村民无论感激与否,都无权产生过高的要求。所以要小轿车、要钱的诉求,怎么看都不合情理,遭遇如潮的批评也在预料之中。
不过,山东是圣人故乡,传统道德中的不食嗟来之食的古训,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观念,熏陶着齐鲁大地。相信村里的大多数人,应该是感谢朱之文的。当然,贪婪的人总是有的,只是,在大多数时候,不会如此出言不逊,即便心里还有想法,至少嘴上会说上几句感谢的“场面话”。
现在少数人内心的贪欲被公开说出来,对大家的常识构成了挑战,所以被多数网民骂就难免。此外,很多人可能有意无意地受过一种“教育”,穷者淳朴善良、老实本分,甚至更加高尚,但这有时候可能只是一种美好想象。不可否认,在更加真实的世界中,穷人和富人或者普通人一样,任何群体中都可能有人做出违背公序良俗的言行。
而且,在以前农村都穷,人和人之间没啥差别,现在却大不一样,经过30年市场化,农村的贫富分化被急剧拉大。一个村里,有人还吃不上饭,有人却可能是亿万富翁。一方面,有人容易滋生嫉妒之心,受不了身边的人变得比自己好,特别是当人突然改变的时候。另一方面,在巨大的贫富差距面前,因为穷,心理失衡,很多人也就顾不得道德与自尊之心了。
更何况,虽然历史已经远去,但历史造就的观念却会更长时间地留在人们头脑之中。现在的村民,祖上经历了打土豪分田地的洗礼,以及吃大锅饭的经历,很多时候,“达则兼济天下”已经从传统的对个人的道德自律,变为了一些人心中潜在的“政治正确”,而对富人产生额外的高要求。
虽然以上种种想法与观念,乃至社会现实,往往被传统道德以及更为现代的市场观念所抑制,但短时间内恐怕也很难绝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