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有一种求学叫“无奈选择”
日期:2015-02-12 10:14  点击:324
        衡水火车站和北京西站,几乎每个月都要迎送几百个穿梭两省的读书娃。他们中年龄大的上初中,多数是小学生,有的甚至还在上学前班。衡水距离北京270公里,红皮列车3小时零5分的车程。对于那些身在北京却将孩子送去衡水上学的父母而言,这3小时车程显得既近又远。(2月11日《中国青年报》)

  列车轰鸣,集体迁徙,从衡水到北京270公里,几百名中小学生们不辞辛劳地月月往返两地,成就了“候鸟”列车。相比留守儿童,他们是幸运的,因为见到父母不是遥不可及的奢望,在负有盛名的衡水求学,“今后高考上不吃亏”;相比能在北京上学的学生,他们又是不幸的,小小年纪,便骨肉分离,想家思亲成为常态。

  他们是北京出生的打工子弟,坐火车往返河北上学只是一种无奈选择。据来自北京人口研究所的数据显示,2000年以来,北京市流动人口在12年间增加超过500万人,这些人在北京有着不同的工作,有的做生意,卖服装、水果等等,无论经济条件乃至社会阶层有何差异,共同点是没有北京户籍。据2014年北京市政策,非京籍儿童在京借读需要提供“五证”, 想找一所好的公立学校不容易,而好的私立学校一年收费10多万元,许多家长又觉得不值。一些对“五证”要求不严的打工子弟学校敞开大了门,但这些学校大多数师资力量薄弱,甚至存在违法办学等问题,往往导致学生无法取得学籍。按照全国统—的学籍信息管理制度,学籍相当于每个学生的“教育户口”,没有学籍,“按教育部门的规定,这里的孩子很多都只能回老家上学”。

  回老家上学,成为留守儿童?打工父母恐怕不太乐意,一是对孩子成长不利,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一份报告,有43.8%的留守儿童对学习不感兴趣,有49.4%经常没完成作业,有39.8%感到孤独,孩子学习变差了,“家里老人也辅导不了”,残酷的现实,让父母无法不得不改变主意,另谋出路。二是毕竟难舍亲情,离自己的孩子近一点儿,有机会能够探望一上也是一种幸福,“每个月都能见到一次,总比留在家里一年只能见到一次要强吧”。

  权衡利弊,退而求其次,许多人选择了到衡水上学,“候鸟”列车也就应运而生。应当说,远离父母,求学路上的艰辛与苦痛总是伴随着成长,这未必全是坏事,譬如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譬如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处事能力。但是这种无奈选择的背后更多的是心酸。假如北京的打工子弟学校全部具有办学资质,师资力量都比较强大,那会是一种什么情况?假如教育经费的流动能够如同学生流动一样方便,出现了学生从A地流出来,就可以把‘学费’带到B地的情况,是不是就能够提高一些部门办理学籍的主动性?假如,教育资金投入不是问题,外来务工子女入学不再是问题,那又该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图景?

  梦想总是让人充满希望,当所有打工子弟都能够被所在城市接纳,开往衡水的“候鸟”列车不再运行,或许骨肉分离式的求学不再是人们的无奈选择。

关于网站  触屏版  
07/13 17:57
首页 刷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