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救命种子
日期:2005-12-21 17:16  点击:1153
河南报业网讯

1202a0902.jpg

  湖南省造血干细胞资料库主任何一平急匆匆飞抵郑州,她手捧的紫色小箱子里面装着拯救刘宁的“救命种子”

1202a0901.jpg

隔着玻璃,刘宁看见了那袋“红色希望”

1202a0905.jpg

救命细胞输进刘宁体内,此时刘宁父母百感交集

  本报郑州讯 昨晚8点05分,本报曾多次报道过的、身患白血病的河南理工大学学生刘宁,历经一年的苦等终于等来了“救命种子”,由湖南33岁的志愿者王必原为他捐献的约55毫升造血干细胞,昨天从长沙辗转千里“赶”到了郑州。

  “从他得病的那天开始,我们就在等这一天了。”刘宁的父亲刘文成满眼是泪。晚8点05分,湖南省造血干细胞资料库主任何一平手捧一个紫色的小箱子,匆匆地赶到了河南省肿瘤医院的病房,早已等待多时的该院副院长宋永平立即抢步上前从她手中接过箱子,里面装的是113毫升干细胞混悬液,经过简单的处理,8点37分,约55毫升的造血干细胞,缓慢地输进刘宁体内。

  据何一平介绍,捐献者王必原是位建筑工人,今年5月份,听说自己与刘宁配型成功后,王必原当即答应捐献自己的造血干细胞,并艰难地说服了妻子和年迈的父母。按照计划,11月28日,他搭公共汽车从县城赶到长沙,到医院开始注射造血干细胞动员剂,经过几天的动员,12月1日上午,王必原接受了造血干细胞采集,113毫升的干细胞混悬液被采集出来。由于刘宁身高1.83米,体重近75公斤,而王必原身高1.64米,体重只有56公斤,需分两次采集造血干细胞,才能满足刘宁的身体需要。尽管从理论上讲,这些造血干细胞保存48小时以内都可给病人输注,为了保证移植效果,下午1点45分,何一平抱着这袋“救命种子”从长沙急飞上海,下午5点20分转机,昨晚7点左右,顺利抵达新郑国际机场。

  “上午我离开时,问王必原有什么话要给刘宁带,他很朴实,只说希望自己能够救刘宁的命。”何一平说。据了解,12月2日,还将对王必原进行第二次采集,预计采集到的造血干细胞于当日下午1点钟可抵达郑州。第二次输注后,刘宁还需在病房内住一个月左右,在这期间,他要度过感染关等一系列“艰难险阻”。

  □记者 王芷荭 通讯员赵新霞文首席记者 闫化庄图

关于网站  触屏版  
05/13 04:17
首页 刷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