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Nickel P.M., & Eikenberry A.M.(2009). A Critique of the Discourse of Marketized Philanthropy.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Vol. 52 No. 7, 974-989
作为社会上的普通公民,当我们试图亲身参与慈善事业,为个人和社会的转变做出一点贡献时,往往会发现除了购买与慈善组织合作的商品,或者收看公益类的电视节目之外,没有更多的余地可以选择了。这时我们往往会感受到,市场化使慈善组织只能依照市场的规则参与市场的活动。
慈善组织的市场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政府削减了对其财政上的支持,而另一方面,层出不穷的社会问题使得社会对于慈善组织的依赖性不断加深,很多慈善组织不堪重负,才走上了市场化的道路。
内布拉斯加州立大学的Eikenberry教授认为,慈善组织的市场化的表现一般有两点:一是通过绑定慈善理念销售商品,二是通过宣传名人捐款和参与志愿活动等方式吸引眼球。这样的慈善方式已经存在了好几十年了,算不上有新意,但是现在却被越来越多的慈善组织采纳。通过绑定慈善理念销售商品从表面上看是双赢的做法——对于慈善组织而言是重要的融资渠道,对于消费者而言,在享受资本全球化带来的便利的同时,又能为世界上的弱势群体表达关切和爱心。但实际上,消费者并非能够真正从中受益,因为,他们并不清楚,在与抗击乳腺癌组织合作的产品中,其实也会含有导致乳腺癌发作的化学成分;有些时候,被商家的宣传所绑架的他们甚至会问自己如果没有消费足够相应的产品,老虎和海龟是不是真的会就此灭绝?
相比之下,通过明星和社会名流来宣传慈善事业,提高社会关注度就是好的方法吗?Eikenberry教 授的研究中分析了好莱坞影星安吉丽娜.茱莉探访非洲的案例。Eikenberry教授的的分析重点不在于明星个人,而在于制造了这些明星的体系本身。她提到,明星慈善只是文化产业利用慈善事业来为自己做市场营销罢了。公众对于明星本身一举一动的关注远远超过对于非洲贫困现状的关注,而明星在采访中所侃侃而谈的他们眼中的非洲,也绝不是真正置身于贫穷与疾病中的非洲居民的体会。
无论是捆绑销售还是明星慈善,市场化的慈善带给人们的往往是社会问题正在被广泛关注的假象,并且怂恿消费者为这样的假象买单。慈善组织的市场化使如今这种市场主导的社会体系更加稳固,而恰恰是这样的社会体系所倡导的对最大利益的追求导致了社会中的贫穷,发展不平衡和生态灾害。
市场化的慈善组织正在逐渐模糊公民与消费者,金钱与善行,改革化与常态化,追逐利益与摆脱束缚等等曾经泾渭分明且至关重要的界限。面对世界上正在遭受贫困折磨的人,面对由于过度开发而恶化环境,我们必须开始重新考虑我们正在支持或参与的慈善事业是否具有真正的慈善精神。慈善事业本身代表了社会需要,通过公平民主的公民参与,以实现解决社会问题,改善社会现状,提高公民生活水平的最终目标。慈善组织本身是具有充分的改革潜力的,慈善组织的机制能够从根本上扭转由资本主义市场造成的根深蒂固的贫穷,发展失衡和环境破坏等问题。在美国,这样纯粹的一系列慈善组织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起开始发展起来,规模和影响力都不大但是生命力很顽强,他们以个人投资为基础,实践着慈善组织解决社会不平等的责任。他们把投资者的兴趣与经历和社区需要紧密联系在一起,使投资者不仅仅投入金钱,更投入时间亲身参与慈善活动。这无疑是向现有的体系发起的有力挑战,更是慈善组织发挥改革潜力的重要一步。
市场化的慈善组织只会加剧现有资本主义市场造成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其结果已经远远偏离了慈善精神本身。在加速发展的市场环境下,慈善组织保持运行的独立性,保持和金钱利益的界限是很有必要的。只有在独立的投资环境下,慈善组织才能发挥其潜在的改革能力,才能真正做到及时回应社会需求,改善社会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