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被投诉200多次、环保部点名批评,仍然无法缓解深圳下坪垃圾场的恶臭问题。与垃圾场博弈多年不见成果,日前,居民将垃圾场的主管部门——深圳市人居环境委和深圳市城管局告上法庭,申请公开垃圾场建设的环评报告,但该诉求遭遇重重阻碍,相关负责人回复称,垃圾场环评报告涉密,不宜公开。(新华网 2014年11月23日)
深圳下坪垃圾场又被推至舆论风口浪尖,这已是年内第二次登上社会民生类新闻头条。然而,两次“上头条”皆不是因为政府“炒作”手段何其高明,宣传做得多么出类拔萃,相反,出名只因垃圾场的“臭名昭著”。
不知各位看客是否记得,今年5月,深圳市?田南片区民众用汽车封堵了垃圾填埋场大门,并送出“史上最臭的垃圾场”锦旗。没错,当时荣获“史上最臭”殊荣的垃圾场,正是今日的主角——下坪垃圾场。
从媒体的报道中得知,当地民众与下坪垃圾场的是非博弈并非“一日之寒”。自2011年起,该垃圾场所在的清水河区域臭气污染问题就已成为投诉热点。时至今日,甚至一个月被投诉200余次,也被环保部点名批评,但垃圾恶臭问题依然未能解决,民众不得不采取诉诸法律的手段。更令民众愤慨的是,面对公开垃圾场建设环评报告的申请,垃圾场相关主管部门以环评报告“涉密”为由拒绝公开。
试问,环评报告“加密”,是在考验民众的智商?于2014年4月通过的修订后的《环保法》,其中明确要求环评报告必须全文公开。这样看来,下坪垃圾场必须得有环评报告,还需要有一定的公示期,不存在“涉密”情况。相关部门是不懂法?还是对群众诉求故意敷衍塞责?
也许,相关部门以“涉密不宜公开”来回绝民众请求,是担心民众借机掀起更大“风波”。殊不知,此举与不接受“史上最臭的垃圾场”锦旗不同,若说民众送“锦旗”的行为有些许过激,那申请公开环评报告完全是合法合规行为,“加密”之说难免让人浮想联翩。是没有环评报告无法公开?或是环评报告不合乎规范,不敢公开?还是自始至终就没把民众申请当回事儿?
无论何种理由,“加密”的环评报告难掩政府不作为的“恶臭”。城市垃圾处理本就是一项民生工程,垃圾场的建设管理必须以群众利益为出发点,尊重民意民愿,如此民生工程才可成为民心工程。然而,随着城市生活垃圾的增多,运行近20年的下坪垃圾场早已“不堪重负”,曾经的“模范工程”成了恶臭的“罪魁祸首”,政府的城市建设管理规划为何没有“与时俱进”?每天约1600吨到1800吨渗滤液未经处理便排入市政管网,相关部门哪里去了?深圳市人居环境委和市城管局相互推诿扯皮,环评报告已被“加密”,难道服务为民也要“加密”?
数月前,民众大张旗鼓送“最臭锦旗”未能换回问题解决,如今环评报告又已“涉密”,日益严重的臭气污染问题背后,政府的公信与良知已然跌落深谷。 对此,环保部要加大对各地的监督和巡视,重视群众监督,对被公众重复举报的“惯犯”加大惩处力度,维护好群众环境权益。但愿此次媒体曝光之后,当地政府部门能够担当作为,及时公开环评报告,保障群众的知情权与参与权,并勇于承认错误,敢于正视问题,积极探索途径措施,有效推动污染问题的解决,期冀居民“半夜被臭醒”的噩梦早日结束,还城市一份清洁,还民众一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