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日,记者踏雪来到了有“苦甲陇中”之称的我国唯一的东乡族自治县,走访了当地最困难的乡镇卫生院之一——高山乡卫生院。记者看到,这是一个破旧的小院,作为医院主体的五间瓦房正在变成危房,医院大门口仅有的一条小路也被附近农家一头拴着的大黄牛占据。记者的突然到来,让这里唯一的“主人”马建详有些吃惊,也让冷清了许久的高山乡卫生院多了些看热闹的人。村民告诉记者,高山乡卫生院原本有三个人,可由于条件差,病人少,包括院长和一名医生在内,都已经另谋出路了。从1999年至今,这里仅靠村医马建详一人苦苦支撑。
在马建详的带领下,记者参观了高山乡卫生院令人心寒的内部设施。五间旧瓦房内,只有两间有一些简单的陈设,一间是药房,另一间是诊疗室,其它三间大门紧锁,透过窗户玻璃往里看,除了灰尘,别无他物。“这是我们医院的全部家当,所有药品和医疗设备还不足2000元。”马建详说。记者看到,所谓的药房,只有两个药架,上面摆放着能数过来的一些常用药品,最显眼的还是城里人早已不用的去痛片、土毒素片、四环素等。“这里老百姓穷,就连这些便宜药他们有时候都吃不起,每天来看病的只零星几个。”马建详说。
马建详告诉记者,自从他来这里工作,上面就几乎没有给医院投过一分钱。一个温度计,一件听诊器,成了诊疗室内唯一的两样检查设备,最值钱的一台电冰箱,也已经坏了许多年。在交谈中记者得知,为了能够给乡亲们更好地看病,1999年,带着能拿工资和转正的希望,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马建详从高山乡庙尔岭村来到了高山乡卫生院,做了一名临时工。但让他没有想到的是,此后多年的努力,还是没有改变他已经当了30年的村医身份。“6年了,我没有一分钱的工资,有一段时间也不想干了,可乡亲们离不开我,他们头痛脑热,随时需要我上门。”马建详说,为了让高山乡卫生院能够继续生存下去,他不断地贴钱,一周前,就从亲戚处借了800元钱,从兰州采购了一批药品。但他的努力似乎并没有带来多少希望。高山乡党委副书记包学峰说,高山乡是东乡族自治县最贫穷的乡镇之一,这里山大沟深,十年九旱,交通不便,农民生活十分困难,全乡5个行政村3000多人,仅有高山乡卫生院这一个医疗服务点,即便如此,乡里也实在拿不出钱,也聘不来人,只能看着它一天天衰败下去.
文章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