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调查要远离被平均陷阱
2012年08月07日
8月5日,北大发布报告称,2011年全国家庭的平均住房面积为116.4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为36.0平方米。北大校长助理李强表示,将持续开展调查并发布数据,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这份《中国民生发展报告2012》,由北大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主持完成。一份由最高学府的专业研究机构实施,主题为“中国民生发展”的研究报告,理应权威展示出当前民生发展的基本形势。而住房情况是民生状况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对住房相关数据进行细致的统计和研究极为重要。然而,至少从报道中,读者只看到了家庭和个人的平均住房面积,看不出一户多套房和无房户的区分情况,看不出高档住宅和破旧危房的区分情况,看不出投资性购房、投机性购房和刚需购房的区分情况,看不出哪些人“撑得要死”哪些人“饿得要命”。这样的数据公布出来,除了招来非议,还有什么意义?
有关民生发展动态情况的调查统计,是百姓需求和政府行政之间的桥梁,对于分析解决民生需求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对政府制定科学、可行的政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无论是住房,还是收入、就医、养老等等问题,一万个人有一万种具体情况,个人表述和诉求总有“盲人摸象”的局限,必须扩大到一定范围和规模的社会调查才有普遍性、代表性。
但是,民生领域的调查统计,应力求避免平面化、片面化的成果汇报,必须建立多维度、多角度的立体化数据体系,才能既体现宏观环境的大势所趋,又体现民生疾苦的轻重缓急。尤其在当前的形势下,基于阶层、行业、区域的差异,导致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公共服务水平差距显着,民生问题中的结构不平衡性相当突出,对于调查统计中的“平均数”误区更要慎重。
用通俗的话来说,当前民生领域内的住房、收入、社保等问题,存在着相当程度的“被平均”现象。在公众对民生公平性诉求日益突出的背景下,调查统计不能只图好看和省事,既要以平均数体现民生发展的共性趋势,又要以差异化数据体现民生现状的个性化诉求。统计数据的采集和展示,必须是多维度、多侧面、多层次的复杂体系,以对现实更全面、更细致、更深刻的反映,体现出调查统计应有的科学性、权威性,才能读懂民生的酸甜苦辣,才能知道民生实情和努力方向,才能为国家宏观大计有的放矢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