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继续吹,树不能接着倒
2012年08月01日
日前台风“韦森特”来袭,造成深圳市11.5万棵树受损,其中歪斜、断枝等不同程度受损的树木有8万余棵,倒伏2.8万棵,与一河之隔的香港仅千余棵树木倒伏形成了反差。对此,深圳市风景园林协会秘书长黄重远表示,此前深圳市为了美观,种植了大量抗风能力差的树种。如垂叶榕枝叶繁茂,遮阴效果好;洋紫荆花期长,四季盛开。 (7月31日《人民日报》)
风吹之后,绿化树木倒伏其实也不是完全不可接受之事,毕竟自然的伟力有时绝非人力所能完全抗衡。只是反观深圳一河之隔的香港,同受“韦森特”袭击而树木倒伏数量差之甚远,对比之下未免令人不解。城市种植树木,一方面为了绿化美观,另一方面也可遮挡阳光、减少噪音、防止污染,功能并不单一。所以,除了好看外,绿化树木还有实用之处,所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也说明了树木生长自有周期规律,绝不可能像豆芽菜一样速成。同时,树木并非盆景,常年处于户外,受到强风袭击的可能性几乎是一定存在的。从这一点来看,深圳的这些绿化树虽然美观,但其抗风能力显然就大为逊色,娇弱堪比盆景,有华而不实之嫌,这才致使强风过境之后留下遍地狼藉。
想来大自然是公正的,绝不会因为香港的经济更发达而少吹倒几棵树。同受风吹而倒树差距如此之大,只能是因为两地种树的方式方法不同,所以“韦森特”一验之下效果立显。据专家分析,有的城市管理者不知道如何把树种和地点配合起来,一些种树点很局限的地方,却坚持要种很大的树;此外,还有土质和空气质量因素,例如有些树不能容忍空气恶劣,但路边偏偏就种了这种树,结局就是树木生长不良,遇风就倒。绿化树遇风倒伏不是什么难以解决的问题,其中的原因也很容易挖掘,只是该如何避免一再出现此类问题,倒更值得城市管理者思索。
事实上,深圳在台风中出现绿化树大面积倒伏的现象已并非首次,在台风中倒掉大量树木的也不只是深圳一城。早在2003年,彼时深圳的绿化面积远小于今天,“杜鹃”台风就导致深圳倒树2.6万棵,去年的“纳沙”、“尼格”台风则致海口市8万多棵树木倒伏、折断。而这一次“韦森特”台风过境,除了深圳倒树11.5万棵之外,佛山也倒树6754棵。可以试想,如果“韦森特”继续北上,沿途吹过的城市中,能有几个让绿化树坚持屹立不倒?所幸这还只是个设想,不妨碍其他地方及时自查,发现问题,做好预案甚至把隐患连根拔起,避免出现因树木倒伏而带来的巨大财产损失。
绿化事业发展到今天,国内外都积累了相当的经验,失败与成功的案例相信业内人士心中已然熟稔。不过,种树种得抗不住阵阵强风,估计就谈不上什么专业水准了,若说出现大面积倒树城市的绿化主管部门事先没考虑到这些问题,还真有点说不过去。明知可能要倒还硬着头皮种下去,大概还是为了迅速形成短期效应,求得一时成绩。深圳园林部门表示,“2010至2011年,深圳市迎接大运,栽植了不少新树。这次台风吹倒的树木中,的确有不少是树龄仅1-2年的新树”,由此来看,深圳绿化的公共事业价值在此不免有所异化,属于大运会之前的规划结果,只要服务目标准时完成,今后是否被风吹倒便只好听天由命。种树为了政绩,绿化成了手段,其本身作为公益事业与公共事业所应具有的长远眼光也就难免欠奉了。
曾经,我们的城市中树木不像今天这么多,今天各个地方绿化的成绩还是有目共睹的。但正因为这是一种可直观反映的成就,某些地方就在操作过程中发现了 “捷径”,热衷于搞速成,加上近年来社会经济发展为绿化事业提供了丰裕的资金,更令“速成绿化”有了实现的资本。速成的绿化或许可以带来某种“速效”,但自然界的风总是要不时光顾的,当强风过境之后,只有那些不会“速倒”的树木才有资格说自己可以泽被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