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好事背后是向善的追求
2012年07月23日
李舒舒车下救人、七旬癌症老人勇救落水小孩、钟老师连续助养多名儿童、黎美珍代儿捐献器官……在火热的盛夏来临之际,顺德也进入一个好人好事的“井喷期”,各种善行义举层出不穷。
去年发生的小悦悦事件曾引发了人们对道德良心的拷问。但如今顺德大地上发生的种种事实,再一次雄辩地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达的顺德并没有陷入一个利益熏心的漩涡,而依然充满温情、充满爱心。
但有不少市民难以明白,为何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会涌现如此多的好人好事?一番分析之后,可能会简单地认为,这是媒体大规模关注的结果。确实,我们不能否认媒体在好人好事报道中所起到的作用。经过媒体广泛报道的好人好事可以成为市民学习的“榜样”,激发广大市民的行善之心,从而涌现更多好人好事。
如在黎美珍代儿捐献器官一事经媒体报道之后,市民苏贵珊和杏坛医院主治医师陈达良分别在人体器官捐献自愿书上郑重签署自己的名字,并按下了鲜红的手印。
虽然媒体对社会善行氛围的形成有推动作用,但必须看到,媒体报道是以客观事实作为基础。如果整个社会不是存在各种善行义举,记者同样也会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因此,顺德善行义举层出不穷原因更在于顺德社会本身。
有专家讲,顺德好人现象的背后追求的是“向善”的精神追求。顺德人在十分重视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更加认同精神的力量,更加认同道德价值与生命价值的内在关系。
作为岭南壮县,顺德在历史上就培育了社会参与和慈善互助的优良传统,并形成了独特的深厚的公益文化基因,绵延不断传承至今。在今天的顺德大地上,扶危济困、捐资助学、养老助残等各种行动都在不断上演。
进入新时期,顺德区更早已启动了“顺德好人”的评选系列活动,寻找辖区内在平凡的人生里做出不平凡的事的人物。每一年的评选活动都吸引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其中的“好人事迹”更成为辖区市民学习的榜样。历经数年积累,“顺德好人”已广泛覆盖社会各阶层,如“献血皇后”郑慧仪12年里无偿献血总量累计超过18个成年人血量总和;身为公司老板的梁淑鸣十年如一日无偿照顾孤寡老人;顺德“丛飞”林永胜9年资助了100多个贫困学生。
不仅有政府的引导,也有民间力量的参与。前不久,顺德举行“黎子流暨粤剧名家文化公益慈善粤曲欣赏晚会”,一次性筹得18048795.4元善款,其中一半将用来扶持粤剧曲艺发展,培养粤剧曲艺人才,创作粤剧新曲新作等;一半用于慈善救助,帮扶孤儿、残疾人和生活困难的顺德好人。这种参与将可以解决好人做好事的“后顾之忧”,让好人做好事无需面临“流血又流泪”困境。
今天,在顺德,做好事、做好人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下面的统计数字或可说明一二:2008年汶川地震后,顺德捐款超过2.5亿元,在全国县级区域捐款数字中数一数二;2010年6月30日全省首个“扶贫济困日”,顺德全城响应,以“慈善万人行”的方式现场募捐4300多万元;顺德在册义工达26000多人,占佛山义工总数的40%。
但当人们感慨于“顺德好人”现象时,一向低调的顺德人却说:这没什么好讲的,我们一直都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