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捐资助学何必“敲锣打鼓”
日期:2012-07-17 14:46  点击:315

捐资助学何必“敲锣打鼓”

2012年07月17日     来源:南方日报

  又是一年暑假时,这是一个令贫困学生担忧的季节——因为无法负担学费,一些成绩优异的寒门学子可能无法继续学业,无论他的高考成绩多么优异,一年几千上万元的学费可能将他(她)永远拦在大学门外。
  
  时下,有些地方对贫困学生的资助,往往是“敲锣打鼓”做好事,要考虑是否上电视、上报纸,要拍下援助者将钱交到被援助者手中的镜头,还要让受援助者发表一通感激涕零的话……无可否认,捐资助学的积极意义值得肯定,爱心人士想了解自己资助的学生状况,也想通过媒体宣传带动更多的人加入捐资助学爱心行业,这些都无可厚非。但这些事情的背后,有多少人去考虑受援助者的感受?他们是否愿意当众宣布自己贫困,表现自己的无奈?
  
  纵观全国各地,也不乏地方爱心人士通过慈善机构做爱心事业,而受助者不同捐助者见面的先例。这种彼此不相识的状态保证了受助者的自尊和自爱,而不用带着感恩和内疚的心理生活。不吃嗟来之食,是中国古已有之的人生理念。从心底里,没有人愿意依靠别人的援助生存,尤其是这些通过自己拼搏考上大学的贫困生们。可现实是残酷的,要想完成学业,只好接受援助。那么何不在捐资助学的形式上变化一下,既达到资助的目的,又维护他们的自尊?
  
  解决贫困大学生上学难得问题,一方面爱心人士在资助的时候,不妨形成多元化的捐资助学形式,比如直接将钱转账或者是通过受助学生的亲戚朋友转交等,想了解受助学生情况,通过电话或者网络联系受助学生进行沟通,也未尝不是一种创新之举;另外一方面也期待政府出台更为完善地针对山区贫困生上大学的相关政策。
  
  此外,据报道,清远有些贫困大学生家里甚至凑不齐500元、有的年年借钱读书、有的一周吃不上一顿肉等等,种种艰难现状,深层次反映的是农村家庭抗风险能力之弱。每个家长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穷人爹妈也不例外,当自己的儿女考上心仪的大学时,他们又怎么会不举全家之力供子女上学?只是能力有限罢了,他们甚至是把留着下半年买肥料、买种猪的钱都拿去供孩子上学,也是远远不够,无可奈何。
  
  在农村,一个家庭通常有两个甚至更多的孩子。第一个孩子考上大学可以由社会爱心人士资助,那么第二个、第三个孩子考上大学后该怎么办?再退一步讲,假如家中突然发生什么事需要急用钱又该如何?所以要解决农村家庭抗风险能力弱,主要还依赖于政策上的扶持,比如因地制宜帮助农村家庭发展养殖业,“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形成长效机制方能解决农村孩子上学难困境,方能让农民在遇到急需用钱的时候,不再无计可施,坐等资助。

关于网站  触屏版  
07/10 17:07
首页 刷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