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请对拾荒者少一些规范和管理
日期:2012-07-13 14:11  点击:380

请对拾荒者少一些规范和管理

2012年07月13日  来源:南方都市报

  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垃圾越来越成为困扰中国社会的一个严峻问题。尽管迄今为止中国的人均垃圾量仍然远少于欧美发达国家,但据统计,目前中国每年垃圾总量超过3亿吨,已是全球第一,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以几何级数迅速增长。与此同时,目前全国一年的垃圾回收量只有8000万吨左右。也就是说,垃圾的回收利用率不到40%。此外,中国每年还要进口大约4000万吨洋垃圾,如废纸、铁、铝、钢、塑料和电子设备等,用于提取制造业原材料。
  
  近年来,垃圾处理已成为中国城市规划者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一般而言,大城市越来越倾向于采用焚烧法处理垃圾。以北京为例,目前京城的垃圾焚烧量大约占全市全部垃圾的10%,据说北京市计划到2014年将它提高到40%。相关研究还显示,未来3年内全国将上马大约90座能够通过焚烧垃圾发电的新垃圾焚烧厂。不过,垃圾焚烧法处理造成了巨大的环境污染问题,引发了许多地方居民和环保组织的强烈抗议,并成为近几年里许多群体性事件的由头。
  
  说起来令人觉得十分费解的是,国人把进口和处理洋垃圾的生意做得如此红火,却被国产垃圾的急剧增加搞得措手不及。不要忘记,这是一个有着勤俭节约传统的国家,大多数人对不久前的饥饿和贫困记忆犹新。
  
  每当提到恼人的垃圾处理,特别是垃圾分类处理,从政府官员到专家学者、甚至民间环保人士都不约而同地把当下的乱象归咎于中国老百姓环保意识的欠缺。他们总是一而再、再而三地拿德国、日本等国的先进经验来做比较,最后的政策立足点几无例外地落到了加快立法、整体规划、加强管理、提升技术……等等上面来。
  
  依我看,城市流浪汉和拾荒者恰恰日复一日地从事着“垃圾分类回收”工作。正如英国《金融时报》2010年3月一篇文章里说的那样:“我们似乎能够看到,中国人民正悄然承担起让地球变得更宜居的任务。”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任何一个中国大城市,这些最勤勉的“垃圾分类回收工作者”却都是最不受欢迎、最容易受到冲击的人。
  
  因此,我们与其去艳羡甚至照搬德国和日本的循环经济,还不如让备受歧视和打压的“捡破烂”行当重新恢复起来更加事半功倍。退一步说,虽然德国和日本的循环经济发展得那么好,其中可能的确有立法支持、政府扶持和全社会环保意识提高等诸多因素,但归根结底,它们也是从古老的“捡破烂”一步步发展提升而来的。
  
  尽管“捡破烂”生涯从古到今历来都异常艰辛而下等,但到上世纪中叶一直没有断绝过。但计划经济彻底破坏了这一“传统产业”,游离于国家机器之外、居无定所的“游民”是最危险的敌人。在我看来,这是拾荒者在我们这个社会中的不幸命运的深层根源。
  
  改革以后,这种残余思维又被套上了各类“规范化管理”的堂皇外衣、改头换面后重新登场。比如在上海,据说政府就很希望“规范”废品回收者的行为,甚至想全部收编他们,并给他们发统一的制服。
  
  然而,拾荒者不是志愿者,他们从事“捡破烂”这个辛苦行当的动机也不是为了保护环境、让地球变得更清洁……这是他们的一项营生。政府直接插手的所谓“规范”,往往便意味着打碎他们的饭碗!更何况近年来城市房价及其他生活成本直线上升、废旧品的市场价格经常剧烈波动,使得“捡破烂”的营生越来越难以维系。
  
  这里需要顺便提一下,即便是在写这篇文章的此时此刻,我也从来没有像那些同情心满溢的时评家那样将那些贫穷的拾荒者田园理想化。举个例子来说吧,非法回收带来的副产品的确很可能是有毒和危险的——— 当走街串巷的废品回收者将一部笔记本电脑拆解掉,寻找到值钱或所需的废品后,他们往往会把余下的大量废弃物丢弃在一边,造成危害性更大的二次污染。然而,换个角度来看,这归根结底其实仍然是中国废品回收市场发育不充分的结果——— 可以卖钱的废旧品太少了!
  
  20多年来,眼看着家里的废旧生活用品越来越多,而小区门口“捡破烂”的那一家人愿意收的品种却越来越少——— 早些年已经不收葡萄酒瓶了,现在连啤酒瓶都不收了(按照市场经济的原理,这当然意味着越来越多物品的回收变得无利可图),我有时真想对政府大声说一句:求你高抬贵手,少一些“规范”和“管理”吧!这样,从老百姓到地球生态都会感谢你的!

关于网站  触屏版  
07/10 23:22
首页 刷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