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每位市民都有力量从事公益
日期:2012-07-03 16:15  点击:279

每位市民都有力量从事公益

2012-07-03        来源:新华网

  在早年的公益理论中,公益特指公共利益、公共福祉,是一项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基础性事业,一开始的实践都是集中在社会救济、卫生环境等重点领域。于是就出现了一个普遍的误解:公益活动的行为主体应当是政府和企业,而个人很难具备做公益的能力。
  
  一个普通人与公益的距离,其实并不远。乐善好施是公益,互助互爱是公益,匡扶正义也是公益。很多向善的行为,说白了都是公益。中国传统文化中提及的“日行一善”,实际上就是一项朴素的民间公益。公益并非与个人无关,我们每个市民都有力量从事公益。
  
  如今,随着社会组织成立门槛调低,社会改革正在逐步进行,市民们参加公益的途径,也变得宽阔起来。在我们身边,已有许多公益组织茁壮成长,在自然环保、健康、教育扶贫、残疾助老、妇女儿童、法律援助等方面,默默地发挥着作用。包括您看到的这个“公益金百万行”的活动,也在为公益慈善不遗余力。这些公益组织,力量不仅来自政府,更多是来自于社会,来自于普通市民。公益是我们每个人的权利,甚至说,可以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与传统的公益相比,社会主办的公益事业好处不少:覆盖面更广、分工更精细、管理更灵活、效率更高、监管更加透明……通过公益机构行善,你我都能找对位置,尽可能地发挥热量。
  
  “公益金百万行”,之所以采用民众健康步行的方式,就想表达一个概念:那就是参与公益是一项快乐体验,是一种生活方式。参加“公益金百万行”的个人,无论身份、职业、贫富,都平等地参与公益。从“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朴素理念中,感受到公益的快乐。同时,这也有助于营造一种“关爱、互助、感恩、和谐”的社会氛围,通过广泛的媒体宣传,以及大范围的组织活动,形成一种规模示范效应,告诉大家公益就在身边。
  
  公益事业,公共参与,必将凝聚成社会合力。当公益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之时,你会发现我们个体中蕴藏的力量。一些在传统思路下看似无从下手的社会难题,我们或许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真正的答案。

关于网站  触屏版  
07/11 14:03
首页 刷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