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扶贫济困重在行动和造血
日期:2012-07-03 13:31  点击:289

扶贫济困重在行动和造血

2012年07月03日       来源:南方日报

  “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是广东人在改革开放实践中“敢为人先、开放兼容、务实进取、守法诚信”的集中反映,是新时期广东人精神特质的真实写照。6月28日,由团省委、省文明办、南方报业传媒集团联合省扶贫办、省卫生厅、省药监局等单位共同主办的“2012年广东青年扶贫济困行动启动仪式暨第四期南方公益志愿大讲堂”活动在省立中山图书馆举办,各界公益爱心人士约300多人齐聚现场,为扶贫济困出谋献策、出钱出力,以实际行动践行新时期“广东精神”。
  
  在广州生活工作了24年的广东省志愿者联合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任剑涛,在接过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副总编辑王垂林颁发的“南方公益志愿大讲堂”导师聘书之后,作了题为“新时期‘广东精神’与扶贫济困”的主题演讲。团省委副书记、省少工委主任池志雄出席了当天的仪式并致辞。
  
  儒家经典教诲与今训交相辉映
  
  没有演讲稿,没有PPT,没有沉思,没有停顿,基于自身的深厚学养,任剑涛旁征博引,侃侃而谈,让近两小时的演讲每一分钟都变成“激情时刻”。
  
  “‘厚德、诚信、敏行’是儒家的古典教诲,它们为什么构成了新时期‘广东精神’?”任剑涛首先抛出这样一个问题。
  
  他说,“厚于德”语出《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任剑涛记得,当年他在中山大学工作时,对口支援粤北一个贫困县。有一件事情让他非常震动,潸然泪下。“第一年我们送去了一些现在基本没人穿的解放胶鞋。结果我们第二年回访的时候,发现贫困家庭把胶鞋挂在房梁上,用几层塑料纸包起来。我问:‘你们为什么不穿呢?’他们回答:‘我们不是不穿,是要等过年过节的时候穿,平时穿就穿烂了’。”
  
  任剑涛想不到在全国最发达的省份广东,还有如此贫困的家庭。“事实上,粤北、粤西、粤东在基本教育、基本医疗、基本生活上都还有相当多的困难需要克服。”他说,正因如此,整个珠江三角洲和粤北、粤西、粤东发展的不平衡,以及由此产生的裂痕,必须以发达地区和已发展了的领域,或者进入了小康生活的个人,用涓涓细流般的德性努力,让不发达地区,能够体会到省情、亲情,能够使“厚于德”的古典教诲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关键时刻,起到平衡社会、弥合裂缝、团结亲情、共同发展的良好效果。
  
  而“诚于信”的“诚”出自我国最重要的儒家经典之一《中庸》,“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任剑涛说,诚是站天地之化域的精神,是我们内心充满感动,对这个世界充满以诚相待的情感。诚信在古典和今训里强调的核心是做人要相互以诚相待,不诚信,社会民众就会感到不安心、不放心,生活也就不舒心。“诚于信”不应只是一种简单的商业行为原则,更应是一种社会行为原则。
  
  “敏于行”则来源于《论语》,“子曰:纳于言,敏于行。”不管是社会哪个阶层,关注他人、关爱别人,是敏于行的行动宗旨。任剑涛表示,扶贫济困体现在新时期“广东精神”的反映,就是人们愿意行动起来帮助他人,哪怕这种帮助是微弱的。
  
  扶贫济困要唤醒个人人格尊严
  
  “作为这个国家的一分子,我们应该对自己的人生发展道路有个自尊自敬自爱的问题。国家和社会有扶贫济困的责任,但它有前提条件。”任剑涛表示,贫困者需要自己努力,才能将国家和社会的救济三点一线联动起来,形成贫困者脱贫致富真正的内在动力。
  
  早年,广东省对石灰岩山区的扶贫济困是一种输血式的方式。当得到政府帮扶资金时,村民就从山区搬出来,一年之后,资金用完了,又都搬了回去,如此往复数个来回。“这样的扶贫济困既不尊重社会缴纳税收的个人,也不尊重热衷公益慈善的个人,捐献的本来目的是希望贫困人群自尊自信自立,而无数次的单纯施舍,恰恰使他们产生了依赖的惰性,为了物质利益而忘记了厚于私德的人格尊严。”任剑涛说,扶贫济困一方面是要解决贫困者的物质贫困,另一方面是要唤醒他的人格尊严,努力提供其人生向上发展的个人能力。
  
  任剑涛认为,扶贫济困的关键是要在公共制度布局上,让贫困落后地区有新的发展机制。在送医、送药、送服务的基础上,更要送这个区域的发展方式。
  
  扶持振兴社会扶贫济困组织
  
  任剑涛说,广东在省委、省政府的指引下,努力扶持一个自主的社会,广东的社会组织登记,降低了门槛。“一个社会组织就是自我救济组织,不需要政府出面,社会组织之间的成员可以相互接济和约束。这一点,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得到证明。当社会高尚的冲动被抑制,不能自主的时候,我们就丧失了最为庞大的扶贫济困的社会力量。”
  
  任剑涛表示,我国是有扶贫济困的渊源传统的。从明清以来,广东的民间慈善组织积累深厚,一直到现在,广东官方和民间公益事业的蓬勃发展,都表明了广东具有“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的区域精神。“我们把这种精神发扬光大,落定在社会和个人积极互动的平台上,运行在现代的轨道上,那么我相信新时代‘广东精神’在扶贫济困工作中会得到鲜明体现,而粤北、粤西、粤东与珠江三角洲的比翼齐飞,以及‘幸福广东’的构建,绝对是可以期待的事情。”
  
  现场精彩对话
  
  ◎听众提问:我是来自粤北山区的大学生,我所在的村是定点扶贫的示范村,受援助修建了一条公路和一个公共厕所。那个厕所是我们村集体反对修建的,因为每家每户都有自己的厕所,但最后还是修建了,花了10万元。我感觉,上面的政策是对的,但下到地方就变味了。您对这件事怎么看?
  
  任剑涛:在扶贫济困当中,到底哪些服务是帮扶对象真实需要的、哪些是暂时不需要的、哪些是根本不需要的,这有一个边界问题。我们在初期的扶贫济困中,有时还不太懂得区分真实和非真实的需要,10万元的厕所可能比村民自己的厕所要好,但他们确实不太需要。我们的扶贫济困应该以需求者的真实需要为杠杆来调整,要逐渐转变,大家的最终目的都是想把事情干好。
  
  ◎听众提问:我是来自广州青年协会志愿服务总队的志愿者。我想请教,对于扶贫济困,普通公民的我们可以具体做些什么?
  
  任剑涛:具体做些什么要看你服务对象的实际需求。这个实际需求可能很琐碎,比如对于老年人来讲,当他还可以自主生活的时候,你甚至和他聊聊天、小做一点家务就是很好的服务了。对象化导向是我们志愿者要树立的基本观念。

关于网站  触屏版  
07/11 15:28
首页 刷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