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支教”变味“扰民”
2012年06月19日
当下,“支教”已经成为大学生当中非常普遍的公益行动,但面对可谓“群起蜂拥”般的支教热潮,7名广东的“90后”大学生保持了理性的反思。
近日,由7名大学生发起的“广东省大学生支教论坛”在中山大学大学城校区新活动中心举行,集合省内约30个支教团队,并邀请到北京西部阳光农村发展基金会秘书长梁晓燕参与,共同探讨大学生支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困境和破解之道。据了解,这是广东省内针对大学生支教类公益行动的首次大型民间交流会。
为什么要办大学生 支教论坛? 不想以无力的态度去看待乡村教育和支教问题
“为什么支教?为了孩子,还是为了学分?”“怎样的方式才让支教效果更持久?”“支教队走了,‘被支教’的孩子们怎么办?”在这个支教活动几乎泛滥的时代,7名同样有过支教经历的大学生决定静下心来,认真讨论这些问题。
医学专业的大二学生祥子是“广东省大学生支教论坛”的7名发起人之一。去年8月,祥子前往贵州黔东南某小学进行为期半个月的支教活动,但是为期半个月的支教活动结束后,他陷入了深深的反思当中。一方面,乡村教育所面临的种种客观问题令他感到支教活动的必要性,但另一方面,支教活动本身存在的诸多问题也让他难以忽视。
第一,大学生支教组织很多,但彼此之间的交流往往限于乡村教育问题,而很少涉及支教问题本身。
第二,即使不同的支教团队之间有交流和分享,但限于不同团队的性质、结构、管理方式等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彼此的经验很难互相吸收运用。
第三,一些支教团队之间存在恶性竞争,只看到自己的眼前利益,而不愿为了乡村教育的改善和乡村学童的成长而共同努力。
于是,去年12月份开始,祥子和他的朋友们萌生了举办“广东省大学生支教论坛”的想法,并付诸实施。“也许有人说我们这样做是没有用的,但我们觉得应该去尝试,这比总是以一种无力的态度去看待乡村教育问题和支教问题要好得多。”祥子这样认为。
支教的未来会 怎样? 广州高校间或将组建“支教联盟”
经过4个多月的筹备,5月26日,“广东省大学生支教论坛”终于如期举行。北京西部阳光农村发展基金会秘书长梁晓燕的应邀前来,给这次论坛制造了一次巨大的“惊喜”。
作为自然之友的发起人之一、北京天下溪教育咨询中心理事,梁晓燕对于大学生支教现象有着自己独到的观察和理解。“有些大学生的支教已经变成了扰民,给当地学生带来的是伤害。”她说。
梁晓燕认为,大学生支教中存在的两种心态很“有害”:一是抱着自私自利的目的去支教,为了学分、奖学金、简历上的志愿经历就去乡村学校转一圈回来,梁晓燕认为这“动机不纯”。二是抱着“体验”的想法去支教,对乡村、对贫困、对孩子都充满好奇,但梁晓燕说:“孩子不是你的体验对象”,支教行动还是应该回归“服务”的本质。
在梁晓燕的“批判”中,参会的支教大学生们受益匪浅。作为论坛的组织者之一,祥子也很高兴终于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对大学生支教的问题有所触动。
祥子希望这种交流能够在未来继续下去。他们下一步的目标是,今年下半年在广州高校的七八个支教队之间结成小型的“支教联盟”,并通过支教联盟促成更深入和广泛的交流与学习。他们深知,“改变的路很长、很远、很难看到终点,但坚持是改变的唯一动力。”
■链接
论坛筹备的艰辛:
就这样一直“爬”到了终点
“一路真的是太艰辛了,没有任何经验,就只是想做,就这样一直‘爬’到了终点。”回忆起筹备的过程,祥子激动不已。
“广东省大学生支教论坛”的筹备团队包含了来自中山大学的谢宝莹、董亚琛以及来自南方医科大学的廖锐源、彭杨、王奇还有华南农业大学的爱蕾,这7个人的小团队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分分合合”中才维持到现在的。
论坛筹备前期要完成很多琐碎的工作,这对于缺乏耐心的大学生们来说也是一大挑战。但他们知道,“从一开始我就让自己乃至团队没有任何的退路,我们必然会面临很大的困难,没有任何公益组织的指导支持,全凭自己的智慧与付出,只能够化压力为动力。”
而让祥子骄傲的一点是,“这次论坛的经费可全部都是用我去年在学校获得的奖学金来做的哦!”
论坛预算是4000元,直到论坛开始前几天资金还没有到位,都是由祥子拿自己的奖学金垫付。他说自己总记得“多背一公斤”创始人安猪说过的一句话:“如果你有一个想法,就说出来,找到志同道合者,一起去完善并付诸行动,钱的问题放在后面考虑。”
坚持到最后,新教育基金会(江苏昌明教育基金会)终于给予了他们资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