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管好孩子们免费午餐
2012年06月08日
在实施将近半年之后,由国务院启动实施的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或称国家版免费午餐),在具体操作环节遇到了难题。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红寺堡区下属的68所农村小学,在先后尝试过学校供餐和企业供餐的模式之后,最近遭遇了供餐企业向政府部门申诉,称由于监管部门太严苛导致企业无法生存,“甚至有不想干的念头”。不禁让人担心,这样一项旨在改善农村学生,特别是那些身处发展边缘地带的贫困学童免于饥饿困扰的试点工作,会不会因为操作环节的困难而半途而废。
应该说,对于免费午餐的试点工作,各级政府部门都给予了足够重视,除了在财政方面落实每年160亿元,平均到每个学生每天3到7元不等的资金之外,还组织有关职能部门建立健全了各种监督和监测机制,确保学生们不光能吃得放心、吃得安全,还要吃出健康、吃出营养。
但是,实施过程中还是会出现让人揪心的情况,还是据《中国青年报》报道,4月9日,云南省镇雄县塘房镇顶拉小学有337名学生在食用营养餐后出现腹泻、腹痛、发高烧等症状;3月29日,贵州省织金县八步镇中心小学学生食用了营养餐后,近百名小学生集体中毒;云南省宣威市某小学提供给学生的面包是“三无”产品;青海省有学校将补助款采购萨其马之类的零食……之所以会出现这些状况,多数都是操作环节出了问题所致,比如,当地政府不知道如何操作正餐供应,索性将午餐外包给企业,直接提供成品或半成品;或者,当地政府经济困难,无力为学校建造食堂等配套设施执行正餐供应,不得不外包采购食品;再有就是有些官员试图从中渔利,与关联企业进行权力寻租所致。
相比之下,民间公益组织的成功做法更值得借鉴,率先在民间启动“免费午餐”行动的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免费午餐”基金便总结出四句话的成功经验:因地制宜建厨房,保证安全、卫生就行,可以在教室吃饭;就地取材做午餐,尽量多利用当地食材,保证安全、新鲜、营养而无公害;动员乡村资源提供帮助,组织家长、村民、村委会为学校提供各类帮助和财务监督;积极利用新技术,如运用微博、记账软件和捐赠的智能手机等增加学校的信息披露能力。
正如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教育部原副部长吴启迪指出的,落实“免费午餐”计划专业强、环节多、链条长、责任大,完全不是政府之力可以单独承担的。全国各地情况不一样,“所有地方都一个模式,是不妥当的”,各地政府需要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地区的“午餐计划”。
最近,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播,让人们重新认识到食物背后蕴藏的力量与温情,同样的,我们也希望免费午餐这场舌尖上的关爱,也能让山区的孩子们获得成长的营养和学习的动力,那将是食物能给我们带来的最有价值的养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