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公益是自娱还是慈善新潮?
2012年05月25日 来源:解放牛网
问:今年母亲节,一位“外公”意外走红网络。他的外孙女在微博上求助网友,“带”着已是癌症晚期、来不及四处旅游的外公,“看看这个世界”。结果,数万名网友带着“外公”的画像,或打印,或放在电脑、手机屏幕上,在世界各地合影。此前,贵州女大学生杨艾菁借助微博,在23天内用一对200元的戒指,为山区的孩子“换”来了一栋教学楼。有人感叹,有“创意”的公益更能激发真善美。请问,“微公益”能否成为慈善新潮流? ——解放牛网网友 沈波澜
答:其实,早在2010年,广州就有人曾在网络上实现了“铅笔换校舍”的愿望。这种 “以爱换爱”的创意,与一般的“以物易物”有类似的机制,即在人们需求的个性化和多样性中,交换可以增进彼此的需求满足。但与国外流行的“别针换别墅”有所不同,“戒指变教学楼”的故事不是沉溺于交换各自的物质偏好,而是在不断地汇聚和添加公益热情。与其说它是“以爱换爱”,不如说是“以爱唤爱”。
“以爱唤爱”,共同参与,正是当前网络公益行为的普遍特征。这种行为又被称为“微公益”,主要表现为从小入手、积少成多。“微公益”有两个特点:一是事“微”,如一本书、一双鞋子、一个书包、一份爱心午餐等。同时,不设参与门槛,参与成本较低,人人都可以做到。二是参与者“众”,当成千上万、遍布各地的网友借助网络沟通达成共识后,就会形成一项令人瞩目、影响广泛的公益行动。最为典型的“微公益”——“多背一公斤”,就是2004年由普通网友发起的。其最初设想是鼓励每一位旅游者在出游时背上一点书籍或文具,分发给沿途的贫困孩子,至今已涉及上千所学校,响应者众多。
“以爱唤爱”,是“微公益”的意义所在。虽然“微公益”所实现的效果可能只是一小笔捐赠甚至是一个简单的愿望,但“微公益”的特殊性在于它能增进人们的现实参与感。在传递公益的过程中,人们了解慈善、认知慈善并进行思考,从而有益于营造公益机制和公益生态。参与倡导公益行为,还会培养人们的公益习惯,使之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同时,参与本身还是增进社会资本、发展自我治理能力的有益途径。就此而言,“微公益”的过程不能仅以实现额度的多少来衡量。
“微公益”靠什么唤起他人的爱心与参与呢?可付诸实施的创意是重要的一点。比如,“免费午餐”计划在5个月内筹集到1700万元,就是因为它所关注的贫困地区学生“吃好饭”问题切中了社会的关切点,提供的解决方案又简洁明了、易于操作,而参与方式简单便捷、符合广大网友的使用习惯,加之主办方对传统媒体渠道的重视,最终使得这个创意变成了一项社会公益事业。其他成功的案例也有类似特征,切入问题、解决方案、参与途径三者的有机结合,好的创意最终产生了好的结果。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积极介入,则起到了加速度作用,大大拉近了“微公益”理念与现实的距离。
有人认为,“微公益”只是一时一事的自娱自乐。事实上,无论实现的资金额度如何,创意、快乐、无负担、常态参与、在参与中分享而不仅是单向付出,都使“微公益”更适于成为 “人人公益”。借助日益发达的网络技术,“以爱唤爱”、以少积多的“微公益”,正在成为一种社会现象乃至我国慈善的新途径。
“以爱唤爱”的“微公益”作为一种新兴公益形式,其进一步发展需要面对两个问题:一是自身的延续形式,二是公信力的监管。“微公益”可以起于一个理念,但不能始终停留在创意阶段。如何形成可持续发展机制,又不破坏“微公益”的活力,是一个需要认真考虑的课题。在这方面,社会企业是一个可能的选择。社会企业不是纯粹的企业,亦不是一般的社会服务,它通过商业手法运作,所得盈余用于扶助弱势群体、促进社区发展等。社会企业将公益目标与企业机制衔接,可以兼具公益价值的实现与企业运作的活力。
需要指出的是,“微公益”与传统公益组织和公益形式并不构成替代关系。目前,我国的慈善事业整体上处于上升和创新探索的阶段,公益形式与参与渠道正在多元化、普及化。同时,在日益成熟的社会中,公益不仅是一种资金或行为的简单重复,还需要公益链和公益生态的建立完善。可以期待,在科学政策的指导和社会各界的热心参与下,我国的公益生态环境会更加充满生机与活力。
进一步发展 “微公益”,社会企业是一个可能的选择。社会企业不是纯粹的企业,亦不是一般的社会服务,它通过商业手法运作,将公益目标与企业机制衔接,兼具公益价值的实现与企业运作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