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爱心成就“外公看世界”
2012年05月16日
就如同向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粒石子,北京女孩凌一凡(网名Buddy)的一个小小心愿,不仅没被网络各种声音所淹没,反而激起了“千层浪”。
5月11日,凌一凡发出微博,“我有件事请求各位。外公重病,医生说时日无多。他没有去过很多地方旅行,现在也来不及了。我给他画了这张肖像画,希望你能够把它打印出来或者放在电脑屏幕上,拿着它,在你所在的地方合影,然后在微博上发给我。让我给外公看看这个世界,就如同他到那里去了一趟。可以让他有这个回忆吗?拜托大家了。”消息一出,短短两天,世界各地网友转发十万余次,回传照片上万余张。 从西藏的皑皑雪山,到海南的旖旎风光,从祖国最西北的大学石河子大学,到上海最高的环球中心大厦,从埃塞俄比亚塔纳湖上的教堂,到意大利佛罗伦萨的弗兰基球场,从湖南岳东山古寺,到西班牙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主座教堂……一张张印着“外公”笑容的照片,汇成了托举爱心、善心的千钧之力。 凌一凡的愿望没有“石沉大海”,她的这份孝心,是被众多互不相识的草根网友“托举”出“水面”。
孔子云:“礼失而求诸野”。草根爱心,就如同静水深流,总会在不经意间,荡起阵阵涟漪。在人们面临道德滑坡、善心被利用、诚信遭受考验而心灰意冷的关头,这种爱心善举,是对社会责任的共同感受。也正是这些认知和感受,最终给爱心、善心一个向上的托举。
“带外公看世界”,或许仅仅是个案,但从另一方面,却印证了一个事实。网络就是一个“扩音器”,任何一个微小声音,都有可能被无限放大。当有人为老人摔倒要不要扶、爱心善款还要不要捐、好事到底还要不要做而犹豫纠结时,最需要一种向上的力量来引导、鼓舞、带动。如果没有一个向上的“正能量”出现,负面、阴暗、消极、颓废的一面就可能被肆意扩大。
当有人还在为“小悦悦”事件惋惜时,乌鲁木齐市二十余位市民合力从车轮下救出小欣欣,用自己的行动宣告:“小悦悦事件,在这里不会重演”;当有人在为“郭美美”事件愤慨时,新疆小伙刘堂,义无反顾地用一块和田玉,帮贵州女孩杨艾菁实现“戒指换学校”的“第一换”,用行动诠释着慈善;当有人还在为种种诈骗行径唏嘘不已时,新疆小伙买买提的“自助”馕摊,让“信任”的真谛显现……
如果说,良好社会的基础是不能触碰的“法网”,那么,经纬之间的空间,就需要每一个社会成员的道德能量的支撑。那些转发并回复照片的网友,正是凭着自己的道德能量,将一份敬老、爱老的孝心在全球转发。这种力量蓬勃而有激情,恰恰能成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宝贵资源。事实上,乌鲁木齐打造“首善之城”的目的也正是如此。
给道德范例有力的托举,不仅仅要依靠网民的力量,还需要以制度和机制做后盾。4月1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护办法》正式实施,其中一大亮点,“诬告见义勇为人员或被追究刑责”,这并不是苛责,因为,社会薄弱之处,正是我们发力之点。所以,托举社会道德和正能量,需要我们持续给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