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超市缘何水土不服?
2012-05-15
被誉为“将社会捐助与慈善事业结合的新型社会救助平台”的慈善超市,在发达国家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在国内却频频陷入生存困境。目前在济南慈善超市都出现了关门现象,一些仍在运营的也是惨淡经营。 据店员介绍,慈善超市设有接受社会捐赠、物品变现、凭证向特困家庭发放救助物品等五大功能,但由于顾客流量较小,这些功能都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5月14日人民网)
当初被寄予厚望慈善超市,在服务困难户,推动社区慈善等方面并没能发挥好当初设想的职能,不得不让人感到惋惜。一方面,在美国,慈善超市全国连锁,商品琳琅满目,确确实实帮助了不少困难家庭。另一方面,慈善超市作为一种新理念,形式被引入中国,打破了慈善“只出不入”的模式。然而慈善超市的惨淡经营,让人感到惋惜的同时,也催人思考“是谁导致慈善超市水土不服?”
根据报道,人们把慈善超市的发展困境归因于“整个社会的慈善环境发育仍不够充分”。不可否认,国内的慈善环境要落后于欧美国家,慈善市场尚未成熟。然而,花了巨大成本,人力建立起来的慈善超市,如果仅仅因为一句“发育不充分”就关门大吉,本身就是对社会资源的浪费对慈善事业的伤害。
逢年过节,政府分发的低价油,清洁剂供销,很多人把慈善超市视为救济站。再者,市民捐赠的旧衣物给超市。超市却没有相关的清洁消毒措施。捐助和需求不对应,“捐之不用、用之不捐”现象突出。列举出慈善超市的两个不完善地方,笔者发现,低价油等商品进入慈善超市,属于自上而下的分发制度。市民捐赠衣服,却没有得到慈善超市物品需求方面的信息反馈。反应出慈善超市并没有相应的信息公开和反馈制度。捐助和需求不对应,确实很尴尬。笔者不禁疑惑:“慈善超市水土不服,为何不倾听当地人建议呢?”
首先,当地人作为慈善超市的潜在捐赠者和消费者,他们了解自己可以捐赠什么,又需要什么。其次,慈善超市本身就是服务附近区域。倾听服务对象意见,有利于提供更好更完善的服务。慈善超市,作为新的理念新的形式,被引入国内时,不能仅仅以一句“慈善环境发育不够充分”而弃之不用。面对慈善超市的水土不服,不妨转变运作思路,倾听当地人的意见建议。毕竟关闭辛辛苦苦建起来的慈善超市,本身就是对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