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赠功利化是对慈善的羞辱
2012年05月11日
最近,陈女士有点烦,女儿所就读的方方乐趣中英文学校上周五给家里发函,邀请参加“慈善善款音乐会”暨“二零一二毕业典礼”,座位按捐钱额安排:捐2000元可获前排入场券,捐100元获普通位入场券。陈女士认为此举不符合公益精神,造成孩子攀比心理。(《南方都市报》5月10日)
慈善意识究竟该不该弘扬,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假如“慈善捐赠”也能从娃娃抓起,更是善莫大(博客,微博)焉。可以设想,假如慈善精神能被重新唤醒,爱心意识得以重归人心,由此而带来的暖意,的确足以驱散笼罩于社会人心之上的冷漠“雾霾”。
不过,提倡慈善,似乎也有必要有一定的激励机制,既然时代不同了,人们往往也都算计投入产出,太多现实问题的困扰,也已让人们不得不更加现实。这个时候,要想让推动慈善活动,推广慈善意识,要说也有与时俱进,投其所好的必要。不难设想,当慈善捐赠的额度直接与毕业音乐会的座位挂钩,捐2000元可获前排入场券,捐100元获普通位入场券。慈善捐赠有了现实好处,似乎有望让慈善捐赠真正获得动力,甚至争先恐后起来。
客观的说,慈善之心得到一定的好报,要说也是理所应当。通过建立一定的机制来给予善心以回报,也未尝不是一种正面激励与扬善机制。当慈善捐赠有了额外的好处,似乎也在表明对慈善捐赠行为的肯定态度。
应该承认,在这样一个物化而现实的时代,要想慈善意识,仅仅靠精神层面的激励,的确显得力有不逮,甚至很难有真正的影响力。既然如此,正如乱世需用重典,物化与现实的时代,对慈善的激励,恐怕也不得不依赖于现实手段。这个时候,尽管明知慈善精神本该不讲求回报,但奈何精神的激励并不足以真正激发善意,祭出好处与回报作为允诺,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出于无奈,甚至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不过,尽管规则设计者的初衷或许不乏善意,设身处地从学校的角度出发,出此政策也未尝不能理解,万一慈善捐赠因为缺乏激励而遭遇冷场,的确不免尴尬。但对于慈善捐赠活动而言,当有了功利化装点,却终究是个尴尬的悖论。慈善一旦有了利益和回报允诺,其实注定背了慈善的本意。如此“慈善捐赠”会不会陷入一种算计利益得失的陷阱,甚至根本成了一种交易,恐怕并非杞人忧天。
一言以蔽之,真正意义上的慈善捐赠,恰恰不能有功利性刺激,功利化设计甚至是对慈善捐赠者的羞辱,当慈善捐赠根据额度不同可以换来不同等级的座位,与其说是慈善,毋宁说是巧立名目的座次拍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