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胡润:中国民企慈善时代还没真正开始
日期:2006-04-28 17:05  点击:595

“中国的慈善事业还很‘小’,才开展不久,到现在才10岁,也有可能被我们认为是新首富的人选还没有开始关心慈善,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国的民营企业慈善事业还没有真正的开始。”

“而国内的某些企业在慈善捐赠时或多或少的会有一点功利之心。中国的大型国有企业在公益捐赠上则往往以灾害救济为主,这也与它们政府背景不无关系。一些烟草公司的捐赠也有企业形象建设方面的考虑。”

——胡润

胡润(RrpertHoogewerf),英国人,今年36岁,毕业于英国杜伦大学,曾留学中国人民大学学习汉语,留学日本学习日语,还通晓德语、法语、卢森堡语。英国注册会计师,7年安达信伦敦和上海的工作经验。曾任美国著名的财富杂志《福布斯》(Forbes)的中国地区首席调研员,曾连续4年为福布斯编排中国百富榜。自1999年在国内推出“中国百富榜”以来,到2005年连续7次编制中国大陆百富榜。

自1999年开始,胡润百富就致力于中国民营经济研究,旗下拥有双月刊《胡润百富》杂志,刊登过的主要内容包括:《胡润百富榜》;《胡润慈善榜》;富豪之选———中国千万富翁品牌倾向调查等,2006年是胡润第三次推出《胡润慈善榜》和第二次推出《中国慈善企业排行榜》,近日,已经成为慈善事业专家的湖润就民营经济如何在中国慈善事业中发挥更大作用等问题接受本报记者的独家专访。

中国的慈善事业在进步

记者:在推出慈善排行榜的这几年来,您觉得中国的慈善事业是不是在不停的进步?

胡润:与以往相比,今年的慈善家榜从50位扩大到了100位,榜上前50位企业家从2003年至今累计捐赠近51亿元,比去年的13.5亿元翻了近4倍,可以看出慈善行业在过去的一年里发展速度是非常的快。在过去的一年里,中国的慈善事业取得了不凡的成绩,这也归功于社会各界的努力。可以看到的是,企业家们更关注慈善了,甚至可以说,企业家更加有渠道去关注慈善了,政府、企业和非盈利机构之间的关系在慈善领域更加和谐起来,这也是我们编制排行榜希望看到的进步。

记者:今年的慈善事业是否比往年有新突破,主要体现在哪几方面?

胡润:从中国慈善企业榜来看,今年出现的一些新情况主要体现为:第一,华人企业成为主角,50个上榜企业平均将年销售收入的0.15%用作了慈善事业。第二,从捐赠方向来看,教育事业和健康事业以及对一些临时性的突发灾难捐赠占了绝对多数。第三,海外华人企业或基金对中国内地的捐款占总额的过一半。这次榜单上的50家上榜企业和基金共捐赠41亿元人民币,平均每家8000万。第四,中国的盈利最多的国有企业理所当然地成为了中国捐赠最多的国有企业。2005年,中石油获得了1300亿元的净利润,成为中国乃至亚洲最赚钱的企业。与此相比,他们1.27亿元的捐赠就显得不那么多了,他们的捐赠主要集中于扶贫以及教育。而大连万达是最慷慨的民营企业。从2003年至今,他们总共捐赠了约7400万元,主要捐献方向为教育、公共建设。

中国慈善事业只有10岁

记者:从2006中国慈善家排行榜来看,似乎被我们认为是新首富的人选还没有开始关心慈善,比如去年百富榜的前四名的民营企业家(黄光裕、严介和、陈天桥、丁磊),他们所有的捐赠加起来还不足4000万元人民币,您觉得这是什么原因?

胡润:我觉得可以这样理解,慈善是一个比较广泛的概念,有时候并不能按照金额来度量,我觉得他们有些人应该是这样想的,比如说黄光裕,他的企业做得非常大,他们认为为社会创造财富,提供就业机会,提供良好的产品,同时向政府交足够的税,对员工的管理更人性化,同时注意环保问题,举行一些慈善活动,就是对社会做贡献。

最初我们认为最富的人应该是捐赠最多的人,去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即使有些富人还没有做很多的捐赠,但大笔的捐赠还是会来自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富人。我觉得,中国目前的慈善事业还处于起步阶段,中国的慈善事业还很“小”,才开展不久,到现在才10岁,也有可能被我们认为是新首富的人选还没有开始关心慈善,比如施正荣、张茵,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国的民营企业慈善事业还没有真正的开始。

而中国慈善制度需要在两个方面进行完善:1、通过税收优惠政策来鼓励企业为公益事业多做贡献。2、让慈善活动富有效率,保证慈善捐款的有效性,让需要帮助的人拿到全额的救助,减少中间环节的资源浪费。

做慈善先要把企业经营好

记者:目前中国民营企业慈善事业的发展瓶颈是什么?民营企业首先应该做好什么,才能在慈善事业有更大的贡献,才能更好地担当起“企业公民”的责任?

胡润:目前虽然国内有200多家基金会,但是除了中华慈善总会等基金运作相对成熟之外,很多基金在运营模式上、效率上还不是很到位,这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企业的发展,今年慈善家排行榜上有一半以上慈善家的捐赠是不通过慈善机构的,前十名中就有8位是通过自己的基金或者直接捐助的方式进行慈善活动。事实上目前很多海外华人基本上以私人基金会的形式向内地捐款,而且成立时间较长,李嘉诚基金会、邵逸夫基金会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成立。此外,他们不仅向内地捐款,更在国际上进行公益事业:李嘉诚斥资数十亿元成立加拿大李嘉诚基金会,合和集团董事长胡应湘向普林斯顿大学捐款1亿美元。目前中国的民营企业家们由于年龄、企业规模和配套法规的限制还不能像李嘉诚一样去做公益事业,但我们相信10-15年之后中国内地必将出现本土的李嘉诚基金;

我觉得中国的民营企业应该启动“企业公民”战略,她包括“纳税,人性管理,环境”等重要因素。慈善活动是“企业公民”的一部分,是企业回报社会的方法之一。而对于目前中国的民营企业来说,首先是把企业经营好,让企业更稳定,将企业经营成一个百年基业。只有企业发展壮大了,才有能力开展慈善公益事业,才能更大地回报社会。企业积累了更多的财富,将在慈善行业更有所作为。

国内企业有一点功利之心

记者:目前民营企业的主要捐赠方向、方式分别是怎么样的?与国外相比有什么区别?

胡润:从慈善家排行榜和慈善企业排行榜的捐赠方向来看,教育事业和健康事业以及对一些临时性的突发灾难捐赠占了绝对多数。在我们的榜上,有23家企业将主要的捐赠投向了教育事业。捐赠方式主要有三种:直接的项目捐赠、通过慈善机构的捐赠和企业家自己设立基金。目前虽然国内有200多家基金会,但榜上有一半以上慈善家的捐赠是不通过慈善机构的,前十名中就有8位是通过自己的基金或者直接捐助的方式进行慈善活动。华人首富李嘉诚先生就是教育捐赠的先行者,他在去年捐赠10亿港元于香港大学,也创造了亚洲教育捐款的最高纪录。而紧随其后的是有10家企业将其慈善事业的重点放在了帮助中国健康事业上,禽流感的发生,白内障患者的增多,正在唤起越来越多企业的社会责任。

在我们的调研过程中发现,海外华人基金的慈善捐赠往往较为透明,捐赠方向也以教育为主,他们往往认为教育是改变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的最佳方法。而且如李嘉诚等,不仅捐钱,并且把自己大量的时间花在慈善事业上,李嘉诚就坦言自己会将1/3的工作时间用于他的基金会。因此海外华人的捐赠更多是出于对祖国的赤子之心,和对教育及健康的珍视。而国内的某些企业在慈善捐赠时或多或少的会有一点功利之心,正泰集团就坦言慈善捐赠对于企业的声誉会有很好的影响。中国的大型国有企业在公益捐赠上则往往以灾害救济为主,这也与它们政府背景不无关系。一些烟草公司的捐赠也有企业形象建设方面的考虑。

记者:你接触过的这么多位民营慈善家中,哪一位给你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胡润:很多位慈善家留给我印象都特别深刻,比如,今年的慈善冠军、年过八旬的深圳彭年酒店掌门人余彭年,将自己20亿元的财富捐给社会。余彭年的捐赠颇具特色,全部用于白内障病人的复明手术即彭年光明行动。而杨澜则在慈善这条路上走得更远,因为杨澜决定将其在集团权益的51%捐赠给社会,并成立“阳光文化基金会”,希望常年关注教育和扶贫,同时把慈善作为一种事业,帮助国内的慈善机构完善模式,推动慈善行业的发展。她这样做就是在帮国内构建了一个infrastructure(基础下部建设),这将让更多的人受到良好慈善事业教育、培训,让更多内行的人来运作慈善基金,这样将提高中国慈善事业的整体水平。本报记者 方阳麟

关于网站  触屏版  
07/15 04:11
首页 刷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