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献血功臣”没血用体现了什么
日期:2012-05-02 09:57  点击:240

“献血功臣”没血用体现了什么

2012年05月02日     来源: 半月谈网综合

  温州一位社区主任王女士十多年间累计献血达1600毫升,但其丈夫因手术需用血时,血液中心拒绝直接提供,而要求王女士“先献血”,此时,王女士的年龄已经超过55周岁的献血年限。日前,因这起用血纠纷,温州市中心血站正副站长被免职。被免站长表示,“个人认为在此事上并无过失”,因为温州血站常年缺血。

  长久保持献血,数量又大,此种“献血功臣”理当先供应。可是供应的了吗?如今血荒普通存在,当地中心血站“血小板库存告急、A型血存血低至10余单位等用血紧张状况。”想供应那来的血源?就是明知是功臣“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也无可奈何。
  
  献血功臣遭遇能否推动“血债血还”?
  
  印象中,这是近年来“血荒”背景下影响最大的事件一。尤其是今年以来,全国各地媒体几乎都重点关注过当地手术用血告急的现象,许多病人因难以等到相匹配的手术用血,而被延误治疗时机。
  
  此现象早在一些地方衍生出一个土政策,名曰“互助献血”——病人要用血,其家人必须先献血。许多持献血证的人也被纳入“互助”范畴。本人就有过相同遭遇:去年夏天,我妻子住院做手术,我就“被互助”过一次,尽管我此前已经“光荣”献过血。
  
  这说明,“一人献血,全家受益”的宣传承诺所遭遇的尴尬,并非个别现象;处分两位站长也远不能解决日趋紧迫的“血荒”问题。如报道所示,针对两位站长的免职,温州卫生系统一位官员认为他们“有些委屈”,他说,温州的临床用血达到浙江省的三分之一,血站供血压力极大。一些网友也认为,处分两位负责人并不能解决血站缺血现实,何况这也不是温州特有现象。
  
  不过以我所见,处分两位负责人是必须的,其他地方如果发生类似的恶劣事件而没有处分责任人,则是其他地方的不对。因为处分责任人,是在展示认错的姿态,减少事件对血站公信力产生的不良影响。至于认错后能否彻底改正,则是一个比较大的系统工程,这需要全国各级与各地政府部门共同反思和寻求对策。
  
  首先必须反思,为什么血站越来越缺血?目前的献血与临床用血,其过程是否足够透明?显而易见,缺血缘于供需矛盾,献血量与用血量之间存在很大差距。这里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让公民有足够的献血热情,而所献的血都用在病人身上。
  
  但是2009年曾被媒体广泛报道过的“血浆浇花”事件,开始引起人们对用血监管机制的担忧。事后成都市卫生局处分了责任人,并解释称当事医院卖给花农的血液已经变质,只是医院报废血液的程序违规。不过,两年后成都的媒体又报道了“人情血”与“安慰血”的新说法,加深了人们的疑虑。
  
  毋庸置疑,当下缓解血荒问题的关键,在于狠抓用血机制的公信力,提高公众献血积极性。假如献血者兑换“无偿血”时困难重重,而不献血者通过权钱可顺利得到血,那必然会压缩血源,导致“血荒”问题积重难返。
  
  建立血液“通存通兑”机制,是提高公众献血积极性的良策之一。根据相关法规的精神,献血行为,相当于将血寄存在血站,血站就欠下了用户的“血债”,当用户需要时,必须“血还”。上个月,广州在全国率先建立的“血液银行”,是一个很好的尝试,各地可以借鉴。
  
  从长远来讲,每个公众都有献血的意愿和现实需求,因为每个人都要预防生病,而提前向血站存储“救命血”,就像在银行存钱养老防病一样正常。假如银行在储户需要时以没钱为由拒绝支付,那银行的诚信必然破产。血站亦然。但愿,温州“献血功臣”事件能加快促进各地用血机制的改革,确保“血债血还”。

  “一人献血,全家受益”别成忽悠
  
  被免职的血站领导可能有些委屈,不是俺们故意刁难人,存血太紧张,情况不允许嘛。但“献血功臣”王女士一定更委屈,在“一人献血,全家受益”的强大号召下,1600毫升滚烫的热血献出去了,可事到临头才发觉,敢情是被忽悠了。
  
  两种委屈,两种立场,看似各有其理,但仔细推敲起来,王女士的委屈是真委屈,血站领导的委屈则是假委屈真矫情。存血紧张固然是必须正视的现实,但这绝不是让无偿献血者合法权益打折扣的理由,而且可以认为,忽视无偿献血者的合法权益正是造成存血紧张的罪魁之一。
  
  不妨回到原点来分析其中的关系。一个人为什么要献血?说得直白一些,不外乎两点:奉献爱心,方便自身。应该相信大多数人献血的初衷并非是贪图回报,但在临床用血需要花费大价钱购买的现实背景下,每个献血者或多或少都带有一点私心,甚至有些人专门就是因了那句“一人献血,全家受益”才去采血车上捋袖子的,这并不可耻,反而正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最好体现。
  
  假设一切运行良好,献血者自当络绎不绝,血站也不会存在严重缺血的情况,毕竟老天爷随时会跟每个人开玩笑,即便为了自己和家人,也该去献次血。
  
  但事实却让不少献血者感到寒心,“献血容易用血难”的抱怨声不时见诸报端,繁琐的手续和意外的费用让人感觉当初的美好承诺大打折扣,一些人干脆表态“以后再也不献血了”。就某种意义而言,频发的血荒实质上是信任荒,民众从来就不缺爱心,缺的只是宣泄爱心的可靠渠道。
  
  由是观之,血站在存血紧张的情况下非但不能拒绝无偿献血者的合理要求,反而更要保质保量地供应,形成模范效应,让市民感受到其真诚,增加献血的积极性。这其实与商店营销一样,越是经营不善时,越要加倍努力,并最大程度地让利顾客,吸引回头客制造好口碑,反之,倘若妄图通过宰客来提高营业额,那只能臭了门头越做越死。
  
  温州血站的办事方法就如同商店宰客一般,王女士都超过55周岁的献血年限了,他们还想办法榨取她,真是让人寒心。看了这则新闻后,许多人会觉得,连堂堂“献血功臣”的权益都保障不了,那些献个一两次的又能好到那里去。作为社区主任的王女士也说了,“以后还叫我怎么去献血,叫我怎么劝别人献血”。可以想见,坏口碑一旦形成,恶性循环也就愈加明显。
  
  善行的眼睛里容不下沙子,献血不能靠逼,更不能靠骗,既然许下了“一人献血,全家受益”的承诺,那就要不折不扣地执行,否则便是言而无信出尔反尔。千万不要拿任何借口搪塞拒绝,那些都不是民众该拿自身权益为之埋单的理由。(红网/徐炳涛)
  
  “献血功臣”用血遭拒根在机制
  
  献血功臣关键时刻,自己的亲人用不上血,其他非功臣就更不用说,问题的症结不是那个人没有尽责或者说故意所为,也不是处理那一两个人就能解决的,而是要从机制上入手。
  
  当今的无偿献血说起来是“一人献血,全家受益”,可是真正来说,献血是无偿的,而用血却是要交相应的费用,当然这个费用不是血本身,而是附加在血上的成本,从抽血、化验到临床使用都要花费不少的费用,这个费用最终还得献血者或者家人出,无形之中,无偿献血成了有偿使用;再加之,献血成本不公开,不透明,更让人感到有随意加价的可能。
  
  尤其值得一说的是,献血容易,报销难,即使能部分报销,也得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多个公章缺一也不可,如此自然就影响了献血者的积极性,献血者少,用血就紧张,无偿献血不能得到相应的待遇,由此产生不良循环,血荒也就不可避免。
  
  真正来说,社会中自愿献血者大有人在,献血不仅为急需的人提供救助,对自己及家人也是一份血液储备,可谓是两全齐全,诚然,从献血到用血需要成本,但是此种成本打入,给人的直观印象不对等,在不少人的观念中,既然献血是无偿,临床用血也得无偿,而要转变此观念,不是解释就能行得通的,还应该迎合此种心态,从其它方面进行贴补,尤其是目前普遍存在血荒的语境下,救人比什么都重要,更应免费实行。
  
  在此方面《南宁市献血条例》规定,今后,南宁市献血者只要参加过一次无偿献血,在临床用血时,都可以享受终身无限量免费用血待遇,提升献血者享受免费用血的权利。此举措值得借鉴。
  
  无偿献血有着很强的公益性,在某种程度上与见义勇为相当,因而,献血者在临床用血过程中所产生的费用,应作为民生之大事进入贴补,此种补贴可以是财政补,也可以通过捐助的形式补,或者说以建立保险基金制度来保障。只要无偿献血享受无偿用血对等的权利,自然就能调动献血者的积极性。
  
  “献血功臣”用血遭拒就免站长,那么其它献血者呢?如果不免,显然不公平,如果免,那得免掉多少?由此,“献血功臣”用血遭拒根源不在站长,而在机制,机制不改,谁当都一样。(东方网/罗瑞明)

关于网站  触屏版  
07/18 06:35
首页 刷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