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豚找不到了,现在长江里还有白鲟吗?”本报开展了中国濒危动植物调查后,引起了很多专家的关注。而除了白豚这一现在让人感到遗憾的物种外,专家还介绍,在长江里还有一种动物,也应该进入面临绝灭的物种候选名单,让人们时刻警惕,这种生物就是已经在大家视野里消失很久的白鲟。
最后一次现身是在南京
“上世纪70年代白鲟数量还很多,后来明显减少。而在白豚之前,人们就已经很难在野外发现它们了。”南京师范大学周开亚教授告诉记者,白鲟是长江里非常珍稀的物种,全世界只有我国才有。而且年代久远让白鲟有“长江活化石”之称。白鲟属于匙吻鲟科,和平常一些科类不同的是,目前匙吻鲟科仅剩两种:一种为匙吻鲟,它们生活在美洲的密西西比河系;另一种就是白鲟,生活在亚洲的长江水系。从分布上,我们也可以看出白鲟的历史非常悠久,它们属于残留种。
据了解,在2002年的时候,南京因为有渔民在下关附近误捕到一条活体的巨大白鲟,所以引起了国内顶尖级水产专家们的关注。当时参与抢救的中科院水产所的危起伟博士介绍,去年的科考没有发现白豚,而早在3年前开展的白鲟寻找过程中,专家已经发现这一物种快要濒临灭绝,数量极少。2002年冬天的时候,在南京发现那么大的白鲟实属罕见。在和白豚的比较中,记者获悉,白鲟也属于洄游鱼类居无定所,它们会从一个场所迁徙到另一个场所。它们一般在金沙江下游、长江上游活动,有时也“旅行”到长江下游。而那次南京渔民误捕到的白鲟,是它最后一次在野外水域里被“看”到,之后就“销声匿迹”了。
专家说,我国的白鳍豚虽然也同样处于濒危境地,但在很长一段时间,人工饲养的方法使白鳍豚的保护性研究得以进行,但是在白鲟研究方面,我国还没有一条像白鳍豚那样的活体标本。而南京多方抢救的那只成年白鲟,后来也因为无效而死亡,成为标本存放在研究所里。
白鲟物种究竟有没有灭亡?
从各种信息的反馈来看,人们现在对长江里是否还有白鲟十分好奇。带着这个问题记者也采访了一些专家。他们认为在野生环境里由于环境变化,白鲟已不太可能在自然条件下生存。而周开亚告诉记者,目前白鲟和白豚的处境非常危险,按国际上的说法就是“CE”级(极危动物) 。
一位专家说,他个人认为白鲟还是存在的:首先,白鲟常栖的长江上游,特别是金沙江工业污染少,航运量相对下游要少一些;其次,白鲟是底栖性鱼类,不像白豚等需要几分钟出水面换次气,人类的影响和发现程度相对就较小些;另外,就是白鲟是卵生鲟鱼类,产卵量较大,一旦发现捕获雌雄的亲鱼,就可以借中华鲟达氏鲟的经验研究进行大量繁殖。“所以,从保护层面来说,白鲟基因质量下降总比灭绝了好。”他说。而危起伟介绍,根据“信号跟踪追捕”,长江里应该还有白鲟的。
无论现在还有没有再见白鲟的可能,它们生存环境的恶化却是不争的事实。据介绍,白鲟是肉食类鱼,以其它鱼类为生,如果长江上游饵料不够,可以迁徙到下游去觅食。但是现在环境的改变,特别是长江上一些大坝建成后,将下游的路截断,食物减少,白鲟存活率降低。再加上栖息地面积缩小、种群数量和幼鱼补充量减少,白鲟生存现状堪忧。危起伟介绍说,在长江上游江段,白鲟频频活动的6处产卵场,大部分正被人类生产活动折磨着:船来船往的码头、不分昼夜的采砂场。当白鲟在外面漂泊,穿过一条条危机四伏的河流,在轮船下左躲右闪,忍着饥,挨着饿,回到了它的家产卵生子。以为安全了,没想到曾经生活过的温暖的产床早已不见踪迹。
产卵地被破坏物种加速消失
让很多研究白鲟的专家遗憾的是,对于白鲟的研究一直只能限于标本和化石。而对于数量极少的白鲟来说,过于频繁的人类活动也会加速它们灭亡的时间,比如采砂船、码头等。
据介绍,长江上游是长江流域这个大生态系统中一个特殊的水域系统,在水域生态学和鱼类生物学上具有特殊地位,而长江上游一系列水电工程建成后,流域生态环境将受到直接影响。对这些变化最为敏感的是鱼类等水生生物。它们会阻断鱼类洄游通道。专家说,以在长江中生活了1.4亿年的中华鲟为例,原本在长江的合江至金沙江屏山段的800公里有它们的天然产卵场,由于“回家”通道被大坝阻隔,洄游的中华鲟成群徘徊在坝下寻找上溯的通道,刚烈者则悲壮地往上冲,结果纷纷死亡。因此,野生中华鲟灭亡。而“前车之鉴”似乎并没有引起必要的重视,像白鲟这样一些特有鱼类正在“重蹈覆辙”。
记者了解到,目前在宜宾,中科院水生所正在建设“珍稀特有鱼类驯养救护中心”,专门用来救护长江上游如白鲟这样的珍稀特有鱼类。其中主要一部分就是用来进行白鲟的室内救护、蓄养驯化、苗种培育。但是,专家也知道,白鲟非常难养活。因为白鲟生性胆小而刚烈,被人类抓到后,它会拒绝进食,或者到处冲撞墙壁,头破血流而亡。长时间处于高度紧张,它的心理也容易受到伤害。所以,目前还没有活体白鲟饲养成功的记录。
>>附件
进展:筹建鱼类“精子库”
挽救濒危水生物种,中国的科学家也在努力。目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就在筹建一个鱼类“精子库”,使那些珍稀水生物种能延续“香火”。
据悉,自国家科技部设立“东海区水产种质资源标准化整理、整合与共享二期——精子的保存”课题以来,已经为西伯利亚鲟和日本黄姑鱼成功保存了精子。专家认为,理论上说,-196℃的超低温可以让精子无限期保存。利用这一方法,国外研究人员对鱼类精子保存的最长时间已达7年。 来源:南京报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