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多了,好书却少了”
2012年04月24日
4月23日是世界图书日。然而,走进书店,读者发现现在什么人都出书,什么书都能出版,泥沙俱下中甚至有些书让人发憷。不少市民认为:“现在的书是比以前多了,可是好书却少了。”
名着市场:同质化严重
在合肥市图书城内名着区,记者看到许多不同版本的名着,以四大名着《西游记》为例,就有长春出版社、中华书局、新世界出版社等许多版本,其中还有同一出版社精装、平装的不同版本,粗略数数就有十几种之多,再加上《西游前记》《点评〈西游记〉》等这类形似的版本。
难怪前来带儿子选名着的赵先生觉得犯难:“来之前真没想到有这么多版本,也不知道哪种版本的好。儿子还在上小学,原着看不了,想找本儿童看的简版,也有好多版本。也不知道这些不同的版本是不是把原着的精华放进去了。毕竟是小孩看的,辨别能力不强,要是受到书的误导,误人子弟就不好了。”
51岁的邓先生正在翻阅外国名着,他对名着多版本的同质化现状也有自己的看法:“我比较喜欢看外国文学,但是现在不同译者的版本差太多了。中西方语言本身就存在着差异,要是译者只是按字面意思翻译,很多读者就不能理解作者的意思,还要考虑到中国人的阅读习惯,所以来买书时要从这么多版本中挑选出忠于原着又便于阅读的书真是要费不少时间。”
图书市场:鱼龙混杂
记者看到在青春文学的书架上摆放着许多彩色封面的书籍,一眼看去,都是《爱将以神之名》《爱神禁忌游戏》《我爱拼牌男人》《爱神迷踪馆》等内容大同小异的小说。一位正在翻看这类小说的陈同学今年上高一。她说:“今天出来买参考书,顺便来看看小说。我也知道这些小说内容情节其实都差不多,但还是忍不住想看。”
除了这些,有一些影视剧同名的小说有很多学生在翻看,如《幸福三颗星》《金陵十三钗》等,还有一些一眼看不出内容的小说如《如果2》《如果宅》。在这些小说掩埋下,记者看到青春文学区唯一一本名着即钱钟书的《围城》,在书堆中露出一角,无人问津。
陈先生是位经常逛书店的媒体人,前不久他在书店买了一本《**大趋势》。一看书名,挺有吸引力的,就买下了。然而细读起来,却发现书写得很浅薄,书中大段大段应用政府公布的或网上已经过时的资料,没有多少作者自己的思想。
在书店另一角,《白话易经》《图解道教》《周易与人生决策》《易经是个什么玩意儿》《易经的奥秘》《大众易经》等风水书有不少市民正在翻阅。一位市民说:“现在风水、鬼怪的书越来越多,有的说的还真挺玄乎,也不知道是不是真有风水、鬼怪这些东西,但是都出书了应该能信吧。”
教育图书区一位许大姐正在翻看育儿心得类的书,“儿子上初中了,在青春期,我想看看有没有什么书可以教教我们怎么跟这个时期的孩子交流的书。你看这里,有《养育最棒男孩》《培养优秀男孩》《男孩怎么养》好多本,看书名都差不多,真不知道该看什么,万一有的书方法不好,反而误导了家长和孩子。”
读者疑惑:好看的书却越来越少
许多读者有这样的疑惑,书店的书越来越多,而真正好看的书却越来越少。在合肥市图书馆,前来还书的周冉告诉记者:“我觉得现在的书太杂了,感觉在迎合着潮流,什么火写什么,没有自己的思想和品位。看起来书是比以前多的多了,但是真正让我想看的书却没有多少。还有许多名人、明星都争相出书,但是价值都不大,除了粉丝,谁也不会专门去买来看。”
“以前的作家一辈子只写一本书,把写书当做事业,把他的思想感悟放到书里,这样书才有文化底蕴。而现在的作家都把写书当做产业,有的一年就出好几本,不就是为了卖书挣钱嘛,利益当头能写出什么好书呢?”另一位市民邓康说,“现在的作家和出版商,都打着文化的旗号,只顾着出书、卖书、挣钱,根本不考虑这些书对读者的思想有什么影响,没有社会责任心。”
政协委员张杰庭在今年全国政协小组讨论会间隙接受媒体采访时就曾表示:出版商就是为了利益,不然印这么多粗制滥造的书干什么?国家应该砍掉一部分出版商,不允许他们出版这样的书籍。
英国伟大的诗人弥尔顿说过:“好书是伟大心灵的宝贵血脉”。书籍的好坏,实际上影响的是当代人们思想和心灵的高度,书籍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一本书对人们的影响是不可预见的。市民期盼多些好书,不仅是对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的期盼,也是为下一代健康成长提出的要求。(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