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区提供的材料显示,天鹅洲目前有30多头江豚,从2005年起每年还有2头左右的江豚出生,它们在最接近自然的水域里生活得如何?
江豚水下影像难寻
金陵晚报记者与WWF淡水项目宣传顾问张翼飞从武汉水生所赶往天鹅洲,除了探访江豚在长江中游最安全、最舒适的栖息地外,还有一个重要的采访:见证世界第一张水下拍摄的江豚图片,当然,这要用专业水下摄影器材记录江豚在栖息地的自然状态。为此,中国潜水运动协会潜水摄影委员会的两位专家日夜兼程从北京开车前往石首,他们带着世界最顶尖的水下摄影器材。
“我们要向公众宣传保护江豚,首先要让大家喜欢它,但制作宣传材料时却找不到一张在水下拍摄的图片。”张翼飞坦言在宣传、保护江豚的工作中WWF遇到的麻烦,“白豚没有再被发现,再不抓紧时间拍江豚,我真的担心下一代只能看到硬邦邦的标本,而不是有生机的图片了。”水下摄影师吴立新每个月都要潜入大海拍摄海洋生物,但他一直有个遗憾——没有记录到中国特有的水生生物。
但就当记者一行抵达石首的当天,突如其来的大雨让一行人的热情降至冰点。
保护区主任胡良慧告诉记者,由于天气原因,渡口都临时关闭了,要进入江北的保护区,就得多用几个小时的时间绕道上游的荆江大桥,下桥之后的路会更难走。一马平川的江汉平原还有这样难以到达的地方,也许这正是天鹅洲能作为野生动物庇护所的一个重要理由。
但这处江豚的庇护所也面临很多问题,张翼飞告诉记者,1998年洪水过后,当地修建堤坝阻断了天鹅洲故道与长江干道在洪水季节的联系,导致水质日益下降。从2004年6月开始,WWF与合作伙伴开始在天鹅洲恢复季节性的江湖联系,成功推动了当地政府着手恢复天鹅洲与相邻的黑瓦屋湿地及与长江的联系。WWF还协助保护区把生活在天鹅洲白豚保护区核心区的渔民外迁,传播先进农业生产技术来促进农民增收,以彻底改变“人豚争食”的局面。
没有江豚的训练平台
第二天,渡口终于重开。在看不到边际的江面上,水下摄影师吴立新时不时地看着并不清澈的江水,保护区工作人员告诉他,故道中的水要比这里干净得多。
可他并不乐观,海水中的能见度至少在10米以上,要在20公里长的故道中水下拍摄江豚唯一的可能是它们愿意尽量靠近摄影师。
但到了保护区,他的假设并没有实现。
胡良慧告诉记者,为了更好地观察江豚,保护区在故道的码头上修建了训练平台,让几头江豚生活在圈定的区域内,工作人员可以在平台上喂养、观察江豚,方便地进行各种研究。但这项计划一直没有实施,理由很简单,没钱。这处国家级保护区的经费由县级财政负担,员工发工资都不够,保护区每年往故道里投放江豚饵料的支出只能用捕捞故道里的大鱼来弥补。
“这30多头江豚已经习惯了我们的巡逻船,它们有时一听到声音就会尾随在船尾,就像在和我们玩闹,有时能有10分钟,只有5米远。”保护区工程师龚成遗憾地告诉记者,这艘使用了十几年的巡逻船已经无法使用,修复只能等到夏天了。
尽管水下拍摄的计划被迫暂停,但一行人还是决定乘船进入故道寻找江豚的踪迹——这种哺乳动物靠肺呼吸,一分钟内必须浮上水面好几次,生物学家在野外对它们的行为观察就是利用这么短暂的时间。
但在水面上停留了一个多小时,也没有发现它们的踪影,即使在江豚常常集群出没的郑家台,一行人只看到翻滚的浪花。
江豚为何“拜风”
郭在模在保护区工作了10多个年头,去年4月他第一次看到了江豚交配的行为:“就离我10多米远,它们肚皮贴着肚皮,尾叶交叉着,身子扭着不停地钻出水面又沉下去,动作的幅度很大,但总是刚下水不到两米又跃了起来,比平时出水的频率高很多,大概持续了3分钟才游走。”
他告诉记者,这群江豚夜里会在码头附近觅食,有时能听到吃鱼时的声音,吧嗒吧嗒的。
至于包括南京在内的长江沿线渔民常见的“江豚拜风”现象,龚成解释说,在风雨天,水中氧含量降低,靠肺呼吸的江豚会感到憋闷,它们出水的频率会增加,动作的幅度也会大一些,但“江豚拜风”却把这种正常的行为神化了。
春节前,龚成曾在岸边观察到20多头江豚聚集在郑家台平静的水面上嬉戏玩耍的场面,其中不少是幼豚。“我看了几个小时都舍不得走开,就离我100米远,可以说保护区大部分江豚都聚集在这里了,在保护区以外的地方不太可能再看到了。”
而在一般情况下,故道内的江豚总喜欢两三头为一群活动,水生所的专家在这里观察发现,如果总有江豚脱离群体单独活动,那很有可能是衰老或患病的信号,他们曾观察到一头江豚在死亡前3个月总是单独活动,当它无力地漂浮在水面时,抢救已经来不及了。
它们为什么会集体聚会?生命结束前的离开是为了不拖累其它成员吗?我们不得而知。
豚类保护将成网络
“我们希望保护区将来能达到一个理想的状态,天鹅洲长江故道中江豚的种群数能达到50以上,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江豚出生,我们可以把一部分江豚放归长江,再不断地从长江中捕捞江豚,提高天鹅洲这个种群的活力。条件允许的时候与下游铜陵、镇江等地进行江豚的血缘交换,增强江豚的遗传多样性。”保护区主任胡良慧说。
记者从世界自然基金会武汉办公室了解到,持续恶化的长江淡水生态环境和急剧减少的豚类数量已经让专家们认识到,把保护区联合起来,形成有机整体,才是最有效的保护办法。目前已经参与到这个网络建设的保护区有石首天鹅洲白豚保护区、洪湖新螺江段白豚保护区、铜陵淡水豚保护区、长江湖口白豚保护站和镇江江豚自然保护区等。
这个曾在参与中国大熊猫保护工作的国际组织已经在着手推动长江豚类保护区网络的完善,措施包括,把天鹅洲的经验向下游湖区推广,开展同步实时监测和巡护,专家和人力资源共享,促成相关政策制定,如《长江豚类保护行动计划》。 来源:南京报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