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化程度决定民间公益前景
2012年04月16日
免费午餐计划运行已有一年,近日,该计划的执行者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公开发布了项目的财务报告:从2011年4月2日项目启动截至去年12月31日,免费午餐基金共募集善款1833万元,实际总支出为346.79万元,项目执行成本占总支出的10%,这一报告引发了公众的关注与讨论。能够晒出账单无疑是种进步,但如何晒得专业、晒得令人信服,显然是个技术活。 (4月12日《人民日报》)
作为公益项目,免费午餐计划由微博知名用户倡导发起,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捐赠,是热心人的一个共同事业。这一项目主动成立了由知名人士、专家学者组成的监委会,对项目实施监督,相关负责人不断在微博上实时公布项目的运行和进展情况。全国性基金会财务收支及资助项目和捐款信息平台--“基金会中心网”的最新数据显示,目前我国2640家基金会中,建有官方网站的不到25%,在官网上公布捐款数额和去向等信息的更少,及时更新信息的更是寥寥。免费午餐计划的运行机制,是公益事业领域颇为难得的新鲜事。
想获取免费午餐基金的信息,人们有多种选择:登录官方网站、各大微博查看最新信息以及查询第三方发布平台“基金会中心网”的相关数据。与微博上的零散信息不同,通过“基金会中心网”,公众可以全面了解到免费午餐项目的实施过程。尽管发布渠道不少,但人们似乎还是有所疑虑,甚至还有批评意见。批评内容主要是两点:项目执行成本过高;信息披露模糊,大家表示“看不懂账本”。
慈善公益事业产生营运成本是必然的,从国外的经验来看,管理成本大约在捐款总数的10%至25%之间。按照这一经验,免费午餐计划的管理成本是比较低的。而已披露的财报是参照 《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编制的,单位精确到了分,其中每个数据都有案可查,连库存的爱心T恤有多少件,也有志愿者查点;每一笔通讯费、差旅费及志愿者津贴都算得很清楚,而且财报通过了审计。就此而言,这个财报应该是专业的,也是经得起考验的。
但外界批评依然要认真对待。管理费用并不太高,为什么还令人不甚满意?实际上,这表现出外界对公益事业公信力的某种焦虑。最近几年,关于社会道德水平的讨论一直不断,个别公益机构本身的运行也亟需透明化。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有所质疑不难理解,大家迫切希望出现一个无可指摘的公益项目,为相关行业确立标杆。
对此,公益机构应该提高自身的运行能力,把项目做得尽善尽美,来回应各界的要求。提高运行能力,需要专业化的运行团队,而高水准的团队要求有专业化的人才、相称的薪酬待遇和事业发展空间。同时,公益机构应尽可能地降低运行成本,取信于公众。在这两点上,政府有必要承担相应的责任。我国的公益事业在发展程度上与先发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需要政府给予必要的人力、物力支持。去年,福耀集团董事长曹德旺捐赠了一个价值2亿元的项目,令9万多人受益,做到了管理费3%、差错率不超过1%,极大地提振了公益事业的形象。这个项目在运行过程中,各地公益机构承担了不小的行政成本。目前,由政府出资来承担一定比例的运行费用,对于激发公众的公益热情、强化公益机构的公信力以及提升公益机构的专业化水平,都是极有助益的。而政府出资支持公益机构,也一直是先发国家的可取经验。
从目前来看,免费午餐计划的捐赠数额趋于持续走高。但笔者认为,这个项目的执行效率尚有提高的空间。目前,其实际支出额只占到捐赠总额的不到25%,大部分善款还没有产生效果,不免让人有“雷声大,雨点小”之感。考虑到捐款是持续增加的,将支出额占比50%,通过努力应可实现。民间的自发公益能够走多远,还取决于其项目团队的运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