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1.85亿老人该怎么做
2012-04-10
4月7日的世界卫生日将今年的主题定为“老龄化与健康”。可见老龄化问题已经引起全世界的高度关注。当65岁及以上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从7%上升到14%,就标志着从“老龄化社会”过渡到了“老龄社会”。完成这一过程,法国用了100多年,而巴西、中国、日本、智利等国只用25年左右。
截止2011年底, 我国现有65岁以上老人1.23亿,超过欧洲这个年龄段老人的总和,而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已达1.85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3.7%。据有关专家介绍: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与老龄化同步,进入老龄社会时人均GDP一般在5000到10000美元以上,而中国是在尚未实现现代化、经济还不发达的情况下提前进入老龄社会,即“未富先老”。
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穆光宗说,中国老龄化趋势不可阻挡,而养老服务体系滞后于养老服务需求,可谓“未备先老”。
无论是“未富先老”还是“未备先老”,老龄化问题已经极为现实的摆在了国人面前,我国传统的居家养老模式已经受到质疑,独生子女第一代已经谈婚论嫁,生儿育女。421或者8421的家庭组合,高昂的消费,紧张的工作,小孩的教育与花费,使得他们已经精疲力尽,无暇照顾和赡养老人已经成为现实。在农村青壮年劳力外出,在城里独生子女出国或外地工作,造成了无数的“空穴老人”无人照顾。中国老龄科研中心2011年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余寿中有2/3时间处于带病生存状态。呈现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的老年人有3300万人。
社会老龄化的既成事实,向我们提出了一个既现实又严峻的问题,就是如何面对越来越多的老年人,解决他们的养老问题,解决他们的医疗问题,解决他们的赡养问题。
我国社会养老起步较晚,各种养老场所和设施跟不上社会需求,养老专业管理人员不够专业,管理落后,简单。公办养老院质量太差,设施落后,服务不规范不到位,民办养老院设施稍好一些,却费用太高,让一般家庭难以接受,所以一些该进入养老院的老人面临选择的尴尬。给整个家庭造成经济与精神负担,成为老有所依的后顾之忧。
为应对人口快速老龄化,中国政府先后制定《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将在“十二五”期间新增各类养老床位342万张,鼓励基层医疗机构为老年人提供卫生服务并监测65岁及以上老人的健康状况,发展老龄化产业以满足老年人的卫生保健需要。
但是老年人的迅速增加和养老措施滞后,形成了严重的供求背离,所以一定要加大社会养老的投资力度,修建更多的先进的现代化的老年公寓,满足日益老龄化的实际需求。并要改造原有的老年公寓,增加现代化的服务设施。还应对民营公寓进行整顿,提高民营公寓的设施配套。降低高企的管理费用。更要开办老年服务学校与相应的专业,培养高水平的管理与服务人才,使设施和管理适应新时期的要求。
国家要动员和鼓励社会一切有条件有能力的单位和个人积极投资,兴办现代化的养老机构,鼓励社区集资兴办老年公寓,在各地各市修建老年医院,在医院设立老年专科,方便老年人就医。加强社区医疗投入,提高社区医疗水平,解决就近就医的难题,既为家庭和老人带来方便,也缓解了大医院人满为患的压力。
养老,不仅是亟待破解的家庭难题,也是社会难题;破解这一难题,家庭、社会特别是政府都责无旁贷。对此,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必须尽快行动起来应对。相信齐抓共管,未来的困境一定能够缓解,也会逐步步入正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