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人应不应该高调玩乐?
2012年03月29日
据媒体报道,因舒淇事件而起,伊能静与贵州省扶贫助学促进会副会长王刚在微博上大战。伊能静截图指称王刚的微博有情色内容,质疑该促进会的公信力,也有网友认为这张图片与慈善身份不符。王刚回应称:“我去唱歌、喝酒,都是我自己拿钱,或者朋友请客,跟做慈善的款项没有一点关系。”随后王刚发表微博为“不当玩笑”致歉,并邀请伊能静到贵州看孩子。3分钟后,伊能静跟帖回应称:“谢谢你的致歉,我一定到贵州看望孩子。”
正方
不强求慈善者
都是道德完人
在伊能静质疑王刚慈善身份却又“玩乐”的时候,其实忘记了一个最简单的衡量标准。那就是慈善者究竟有没有实实在在的慈善行动,以及给社会创造了多大价值。玩乐也好,热衷低俗的生活也罢,这只能反映和代表一个人的生活方式或个性,却与慈善本质无关。道貌岸然的、“高大全”式的慈善当然更被人待见,也符合主流价值观。然而,由于我国慈善机制的发育并不健全,如果设置一个禁止“玩乐的人士参加”的慈善门槛,估计会有很大一部分人将和慈善无缘。这岂不是对现代慈善的最大创伤?
慈善者出身不同,生活经历不同,所处环境不同,只要结果和目标是一致的,就应算是一种真正的慈善。如被人称赞的影星成龙,他慈善之初据称有“演戏”的成分,当年成龙开始走红的时候,收入暴涨不禁有些迷失自我,开始花天酒地,公司为了树立成龙的正面形象,就硬拉着他出席了一些慈善活动。起初,成龙确实是在应付,把慈善当走秀来做,但后来他被灾区孩子的笑脸所感动,深刻体会到了艺人在社会上的责任,渐渐地,他爱上了慈善,开始用心去做。我们抛弃成龙后来受慈善感染之后的“觉悟”,恐怕任何一个人依然不能否定他最先“带有演戏色彩”的慈善起步阶段。尤其是“玩乐”的开销与慈善机购没有半点关系的时候,我们不应强求每一个慈善者都是道德的完人。当然,要避免类似的“做慈善”被质疑,还得靠充满公开透明的慈善机制说服人。
毕晓哲
延伸
伊能静微博战
不能娱乐收尾
伊能静的明星身份,话题主角舒淇的暧昧过去,再加上一个贵州扶贫会副会长,即使是在这个资讯爆炸的网络时代,这样的豪华组合依然让网友无法抗拒,所以,伊能静与王刚的“微博战争”引发了网友如此强烈的围观欲望一点儿也不稀奇。唯一让我们想不到的是,这场“微博战争”为啥这么快就画上句号了呢?
别误会,我们当然不是心理阴暗到为了追求自己的眼球刺激就恨不得让这场“微博战争”变成持久战的地步,大家之所以觉得结束得有点儿突兀是因为整个事件中还有太多的疑问没有得到答案。毕竟,伊能静的疑问我们也同样有,她曾经的那些追问网友同样也在追问。贵州省扶贫助学促进会的公信力如何?微博上侮辱他人过去,且发布情色内容,这样的副会长是否胜任?王刚的吃喝玩乐真的是个人行为,没花慈善机构的一分钱吗?这些问题显然比“微博战争”更有看头,更不能是王刚自证清白的几句辩解就可以揭过去的,网友需要权威的证据来证实。
伊能静与王刚的“微博战争”如果真是一个娱乐新闻,这样的收尾显然是恰到好处,可问题是,整个事件绝对不仅仅是娱乐八卦新闻这么简单,娱乐的归娱乐,慈善的归慈善,这一点一定得分清楚。随着伊能静与王刚的握手言和,娱乐已经成功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给网友制造了新的谈资,但是慈善问题却依然还是问题,网友一直在等待答案。
温国鹏
反方
慈善人的言行
需要社会约束
俗话说,送人玫瑰,手留余香,慈善事业不仅是一项有益社会的公益事业,更是一件自我心灵追求和满足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做慈善事业也是一个人自我完善和提升的过程。在我看来,不管是那些领工资的慈善人也好,还是不拿工资的慈善人也罢,慈善行为只不过是其精神追求的外在表现之一,日常生活中严谨、健康的生活态度,积极、友善的为人准则才是一个慈善人一生最好的慈善事业。
既然做慈善人,其行为更容易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所以一定要对自己行为有必要的约束,以维护慈善人良好的社会形象。王刚作为贵州省扶贫助学促进会副会长,不拿一分钱工资做慈善让人敬仰和尊重,可是却不该以此作为自己高调玩乐的理由。因为这个社会除了法律,人们会更在意道德风化和社会影响。普通人如是,慈善人更应如此!
赵国旗
评判
工作是工作
娱乐是娱乐
一开始,伊能静和王刚是各自站在自己的角度说问题,好像各有各的道理,但从语境里可看出,都没有结合具体情况,把一个本来很轻松的话题上升为很严肃的话题,都有“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和“上纲上线”之嫌。诚然,作为慈善机构的工作人物,是应该注意一下自己的言行,作为知名演员伊能静也不必动不动就拿慈善来说事。
许多问题,明白了真相,就会散尽一天乌云。我相信,伊、王两人的对话驳斥都本无恶意,所谓真理愈争愈明,王刚的“情色图片”也多有误解,王刚的不当玩笑,也表示了自己的歉意。伊能静的“侮辱舒淇”之说也显得言重,至于用王刚的“娱乐行为”来质疑王刚的慈善身份也显得“矫枉过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私生活和娱乐方式,评定一个人不能把他的工作和娱乐混为一谈,更不能以一方面去否定另一方面的业绩和成效。严格说来,工作就是工作,娱乐就是娱乐。
徐大发
析因
质疑源于偏见
观念需要更新
一场因吐槽舒淇事件而起的微博大战,引来众多网友的围观,成为了热点事件。
析其原因,无外乎如此:首先,话题具有敏感性。慈善是一个敏感话题,民众得知爱心被少数人消费、挥霍,疑虑和警惕与日俱增,他们是“不惮以最大的恶意来揣测”慈善机构的。在这种情况下,被质疑者身份为扶贫助学促进会副会长,自然会成为关注的焦点。其次,刻板印象作祟。在民众固有的认识中,慈善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应该是内敛朴素,低调而不张扬的形象。王刚的玩乐照片与慈善机构工作人员的固有印象极端对立,对民众既有认知而言,是一种强烈的冲击。
因此,除了需要建立一个及时向捐助者及公众发布款项来源、去向的信息公示制度外,更需要消除这种非理性的刻板印象偏见的影响。在保证捐助者的捐款合理细致地使用在受助者的身上的前提下,让慈善事业的工作者也可以拥有自己的交际、生活。
潘抒捷
■三言两语
● 两人口舌之争成功点燃了网友的好奇心,在我们的好奇心没有得到彻底满足之前,大家是不可能轻易挪开视线的。
——陈波
●伊能静和王刚都表示了想要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意思,可是,事关慈善机构的公信力,不能留下一地疑问就这么结束了。
——蓝山波
●微博只有两样不能写,就是:这也不能写,那也不能写。
——姚晨
●一位德高望重的教师不能因为自己成功培养了无数学生,就可以花天酒地酗酒闹事不顾师道尊严一样。事实上,他也是花自己的钱啊!同理,作为慈善人,也要注意影响吧?
——徐前
●“不拿工资”不能成慈善人高调玩乐的理由。慈善基于无私和社会的奉献性,关进监狱的违法犯罪分子也可以有呵护失学儿童的慈善之心,只要慈善财力来源合法、投入正当,原本就不必对于慈善者的身份和生活态度质疑。
——宁云馨
●这世上自有了微博,便更加热闹。
——汪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