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关注道德建设人人都做志愿者
日期:2012-03-14 16:39  点击:244

  关注道德建设人人都做志愿者

  2012年03月14日          来源:山西晚报

  近年来,无论是“地沟油”“毒大米”等公共安全事件,还是“小悦悦”等见死不救事件,无一不在拷问国人的道德和良知。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努力形成知荣辱、讲正气、守诚信、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面对公众普遍关心的“道德之问”,应如何看待?重建社会道德和诚信,政府、社会和个人应做些什么?今年的“全国两会”上,道德建设这道看上去很简单却又相当复杂的题目,理所当然地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焦点。
  
  道德建设入选民生关注话题之首
  
  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清华大学等机构联合发布的《2011年最受关注十大焦点民生问题》,其中“社会道德风气”排名第一。同期,新华网“2012年两会调查”中,网民最关注“五个热点话题”,“社会道德”也成为首个关注点。
  
  有关网站的“2012年两会调查”关于“社会道德”的问卷中,超过80%的受访者认为社会道德水准“在下降”。有些网友甚至表示,道德滑坡已经到了岌岌可危的程度。
  
  “现在看到有老人摔倒都不敢扶,担心被讹”“乘坐公交车看见小偷,很少有人去喊一声制止”……在记者调查中,不少被调查者都表示,社会道德问题已经开始影响日常生活,而随着信任感的逐渐降低,道德层面的影响力已经延伸到实体经济。
  
  在省城经营一家干果店的赵经理坦言,做生意诚信为先,但目前在交易过程中,参与方都颇为谨慎,担心被坑已经成为一种普遍心态。随着这种心态的蔓延,原本简单的交易被复杂化,交易成本也随之上升。
  
  在道德问题的负面信息被高度“曝光”之后,更多的正面典型也被挖掘出来。“社会上还是好人多,只不过一些不好的事情经过媒体曝光后,产生了放大的效应。”2011“感动山西”十大人物张帆坦言,当时救落水者,只是因为“自己在场、责无旁贷”。
  
  “如果没有媒体的介入,救人的事情也就忘了!”他表示,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大多数好人遇到别人需要帮忙或者求助时,往往出于责任或本能上前相助,但事后并不会刻意去宣传这些事。
  
  但这种情况在小悦悦事件之后发生了变化,“人们开始认识到道德滑坡可能带来的危害,这种危害随时可能影响到自己,在这种情况下,道德也重新成为社会关注、思考的话题。”张帆说。
  
  道德传递需要更多参与者
  
  在道德成为热点话题之后,很多像张帆一样的普通人被挖掘出来,成为引导社会道德前行的典范。
  
  去年年底,还在北京一家音乐学院上学的李志敏,用人工呼吸的方式抢救一名昏倒路边的乞丐,被称为“最美女孩”。
  
  义务救助56个孤儿上学的运城临猗博达学校校长陈玉芳也是本年度“感动山西”十大人物获奖者,在网络中,她被称为“最美妈妈”。
  
  在参加今年“两会”间隙,全国人大代表、山西潞宝集团董事长韩长安抽空前往北京胸科医院看望藏族少女伊西求措,被各大媒体关注。
  
  伊西求措今年16岁,是青海玉树第一民族中学学生。2010年玉树大地震发生后,韩长安亲自将玉树第一民族中学1100余名藏族师生全部接到山西潞宝集团创办的长安慈善学校,无偿为师生们提供学习和生活所需的一切。
  
  不幸的是,2011年4月,伊西求措突然身患脑结核、脊髓结核等重病,在多方医治难以控制病情后,伊西求措的母亲几度想放弃治疗,但韩长安坚持全力救治。
  
  他坦言,企业家应该有一种责任,一种回报社会的责任。但同时他也表示,道德的传递需要更多的理解,关于“作秀”的质疑,他坦言,如今做公益事业是胆胆怯怯,“我做多了大家说我出风头,还有很多人说我韩长安作秀,我坦率地说,我照顾这么多孩子,做饭都做不过来,我哪有时间还作秀。”
  
  对此,去年微博圈内最炙手可热的公益人士太原餐饮行业领军者上官军乐表示,“善念不是一个人的事情,善念需要一种平台,需要更多的传播。”在他看来,社会上更多的人都是在坚守道德底线,有些甚至对别人投身公益指手画脚,但从全社会来看,这种对道德的质疑远远不如传递道德重要。
  
  社会呼唤聚集道德的平台
  
  道德的传递也是近年来我省精神文化建设的重点方向,去年以来,我省各级部门开展了形式多样的道德模范评选,多人入选中国好人榜,夏县还债局长胡丙申和临汾背着母亲上大学的孟佩杰当选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
  
  在更大范围内,这种传递已经结出硕果。目前我省已有8个市建立青年服务协会,一半以上的县和40余所高校成立了青年志愿者协会,专业志愿服务队(组)上万个,各类志愿服务站2万余个。全省各级共青团组织注册的志愿者逾65万人,他们活跃在扶贫开发、扶老助残、社区服务等活动中,用点滴奉献自己的爱心。“山西缺好人吗?不缺!缺的是让好人的道德聚集在一起的平台和机制。”省政协委员郭慧民认为,计划经济时代是单位、街坊之间的熟人文化圈,两个熟人上了公交车,看到有空座会反复谦让,谁也不会先去坐。在这样的社会基础上,人人都是好人,因为人和人之间存在信任感。
  
  如果是陌生人之间,就会去抢座,根源不是人心变坏了,而是陌生人社会中的信任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熟人社会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不可避免地日渐消解,但社会总归是好人多,人心向善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我们应努力营造陌生人社会中的信任氛围。
  
  如何增加这种信任,法律是基本的保障。省政协委员许进娥认为,我们面临困境的问题出在道德自身属性上,一旦出现问题,完全靠道德与良心是难以解决的。她建议通过立法准确表达道德追求,体现作为人、作为特定时代普遍的核心价值观。
  
  同时,道德典范的引导作用也亟待加强。在去年底召开的山西省关爱道德模范座谈会上,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胡苏平表示,今后我省将继续加大道德模范等先进人物事迹的宣传力度,她认为,道德模范的魅力,不仅在于他们的故事撼人心灵,更在于“道德火炬”的传递,道德信念的感召。与其一味痛心于道德缺失,不如从我做起,传递道德。

关于网站  触屏版  
07/21 14:13
首页 刷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