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善行应走向社会保障全覆盖
2012-03-13
据《东莞时报》报道,一个三岁的男孩可能患上佝偻病,贫寒继母对其视如己出,四处求医,以至于生计日艰。但继母依然信念坚定,对儿子不抛弃、不放弃,竭尽全力要治好儿子。
父母之爱,可感可叹,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作为一个继母有如此博大胸怀。然而,灾难与疾病时刻挑战大众的心理承受能力,渐渐的,一如审美疲劳,亦产生了对痛苦的麻木。而民众疾苦之声依然不绝,表彰母性的光辉之时,亦敲打这个社会的良知,呼吁社会的公益。
当前的社会现实是,一人患病,几乎全家致贫,此前如地贫女小美云,若非公益的力量,她无法行走到今天。而对小美云的帮助,各界呼吁奔走,以至于渐成呐喊之势,终于推动了纳地贫入医保范畴,地贫患者的生命从此有了更为坚实的依托。此事意义显着,每个人行小善而推动了整个社会的大前进,小善亦转变为人间大善大爱。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可以自全。每个人都是大陆的一片,整体的一部分。如果海水冲掉一块,欧洲就减小……约翰·多恩有宗教式的悲悯情怀,而这种情怀亦在每一个善念尚存的心中。因而,我们相望相助,我们需要公益组织与公民善行,以挽救伤疾,抚慰痛楚,化戾气为祥和。
在赞美母性伟大、社会温情的同时,终究还要弄清一个事实,那就是社会慈善事业是“救济式福利”,不是“权利式保障”,光靠慈善组织,靠个体善行,要拯救每一个身患疾苦的人是不现实的。只有践行温家宝总理在今年两会中的承诺,推动中国社会保障向制度全覆盖方向迈出重大步伐,才有望使患病个体不再陷入孤苦之境,才能走出丧钟为谁而鸣的惊问,奏响生命相扶而歌的最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