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警钟:阿根廷铁路事故的“魔鬼之手”
日期:2012-03-01 14:22  点击:236

警钟:阿根廷铁路事故的“魔鬼之手”

来源:公益中国网  发布时间:2012-3-1 特约评论员:木头马

  2月22日发生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的铁路事故已过去一段时间,舆论关注的热度已经逐渐降温,但事故造成50人死亡,11人失踪,超过700人受伤的惨痛悲剧,却依然在人们心中阴霾般弥漫。 2月25日新华社消息称:针对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2月)22日列车脱轨,多方参与调查,阿根廷总审计长莱安德罗•德斯波伊23日说,事故原本可以避免,但私营运营商忽视安全,导致了事故的发生。事故直接原因可能是制动系统故障。而且,故障并非突然出现,而是先有明显征兆,随车机械师甚至多次上报制动不灵,只是上级坚持“开到终点站再说”,未能停车检查,最终导致了事故发生。实际上,当时列车停车已很困难。一名叫胡安的男子告诉媒体记者:“我们在整个旅行中感觉到制动有问题……之所以注意到这点,是因为列车在需要停驶的地方未能停住。在阿埃多站,列车超出(站台)一半(车身);在利涅尔斯,完全驶过(站台);在弗洛雷斯塔站,列车干脆直接开过,完全没停车。”据报道称,两节受损最严重的车厢当时人满为患,列车制动失灵撞上隔离墩之后,车厢相互挤压后人与人之间完全“套死”,救援人员最终不得不使用凡士林或食用油作为润滑剂,浇灌在乘客身上,这才将他们逐一解救,事故现场惨状目不忍睹……

  提起阿根廷,人们会想到风光如画的潘帕平原和逶迤旖旎的拉普拉塔河,自然会想到切格瓦拉,想到博尔赫斯,想到马拉多纳……也会不由想起老马那不争气的“上帝之手”。笔者看到,铁路事故的“魔鬼之手”也是布宜诺斯艾利“忍不住”的老毛病。通过资料分析,阿根廷仅2005年以来发生的8次铁路重大事故,其中6次发生在布宜诺斯艾利,事故伤亡超过600人,堪称世界之最。在这座素有“南半球的巴黎”之称的美丽城市,铁路事故的魔手却像“焊接”在身上一样,如影相随,挥之不去。

  面对阿根廷发生的铁路事故,我们不应该抱着“事不关己”和“看热闹”的心态,将其作为一个茶余饭后的谈资,而是应当以“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的态度,吸取别人的教训,改进自己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别人的悲剧在自己身上重演。

  通过分析,冷静下来想一想,阿根廷铁路事故,可以就保证铁路安全为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敲响警钟。

  一是要用优良的设备保安全。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铁路系统作为一个有序运转的“大联动机”,这部“大联动机”的每个部分甚至每个部件每个螺丝都不能“掉链子”,否则,就有可能“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想当年美国的“挑战者”号,升空折翼,多少人为之扼腕。究其原因,竟然是因为一个小小的密封圈故障所致……而对本次事故,阿根廷铁路安全专家分析,一些国家现阶段使用的新式列车足以“承受”这次事故,不至于引发惨重伤亡,而私营运营商布宜诺斯艾利斯铁道公司使用的“东芝经典”老式列车,是40年前的型号,其他一些国家早已弃用,而这家作为全国老大的铁路公司,还在违反客观规律“孜孜不倦”地榨取老掉牙设备的剩余价值,不出事才怪。阿国内也有声音批评政府“任由公共交通基础设施荒废失修”,“纵容设施缺陷”等等。由此看出,设备使用要严格落实制度要求,该更新的更新,该报废的报废,绝不能存在“多用一天是一天”、“老牛破车,跌倒再说”等错误思想,设备使用维护不能存在“吃老本”、“吃安全系数”,更应杜绝疲劳运转和带病运转。这些,在形成制度保障的基础上,还要养成一种习惯,形成一种观念和共识。只有从设备的硬件和思想观念的“软件”“配套”了,设备才会对安全给力。

  二是要用健全的机制保安全。铁路运输是高度协调联动的交通方式,必须保证高度统一的管理和指挥,必须保证统一的设备使用管理标准。铁路的建设、管理、运输指挥绝不允许私有化和群雄逐鹿的条块分割。这一点,不容丝毫的“探索”与“试验”,如果非要铤而走险,肯定要铩羽而归,自食苦果。因为,这是百余年的铁路发展史印证的,这也是被无数惨痛的教训证实的。网上另有说法称,此次事故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面临经营期限到期的铁路公司,根本无心投资完善更新设备所致。公司上下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种“凑合到点,完事大吉”的亚健康心态。甚至随车机械师科尔多瓦在终点站前几个车站多次向上级部门汇报制动系统故障,但上级“指示”他,继续本次行程,到终点站后再作理论。极不负责的自私的长官意识显露无疑。退一步说,运行中的火车出现设备故障,是涉及铁路安全的人命关天的大事,什么故障采取什么措施,由谁负责采取措施等等,都应该有明确的规定,不应该由不在现场、不了解情况的“上级”主观臆测决定。面对这样一起“低水平”的不该发生的事故,难道是哪位拍脑门的“上级”能负责的吗?而布宜诺斯艾利斯铁道公司自有他们的苦衷:阿根廷政府把单程票价限定在25美分以下,让企业无力更新设备。而国家对铁路的运营补贴又没有法律和制度约束,没有很好地用在正经地方。接下来就只有吃老本撞大运听天由命了。这个不言自明“限价多米诺”,可以作为中国铁路的一面“小镜子”……

  三是要用科学的理念保安全。无论是设备的逐步完善优化还是经营管理、运输指挥,都必须站在尊重科学,遵循客观规律的高度,与时俱进。否则,墨守成规,就会在吃亏的道路上不断“前进”。其实,布宜诺斯艾利斯作为可与欧洲强国的首都相比高低的大城市,也是较早借助铁路实现发展的。19世纪下半叶的铁路建设极大地便利了市内工厂的原材料运输,增强了布宜诺斯艾利斯的经济实力。1880年至1940年城市修建了其主要大道,南美当时的最高建筑和首条地铁系统。这里还有全国最大的陆、空交通枢纽,铁路、公路呈放射状分布,并与全国各地相联系。市区5 条高速公路自市中心呈扇形向外延伸,另有5条地下铁道,长36千米,年客运量达2亿人次。只可惜,城市交通的发展没有实现科学有序和相互配套。由于公路、铁路都很发达,且建设历史较长,铁路、公路多为平面交叉,造成铁路平交道口星罗棋布(恰如博尔赫斯笔下小说《交叉花园的小径》),而城市建筑又把铁路、公路限制其中,修建立交桥等道路设备改造非常困难,造成了铁路公路交通难以消除的“肿瘤”。这也是布宜诺斯艾利斯成为铁路事故“著名城市”的最根本原因。而近年来阿根廷首都的铁路事故基本上被火车相撞和火车汽车相撞所“包揽”,充分印证了这一点。由此笔者想到了北京西站东侧的进站过街天桥,什么时候都是一个“堵”——不是旅客爱往这里挤,而是原始设计不合理。看看北京南站等新车站的便捷和“零换乘”,就会深刻理解了一种理念的进步。话说回来,原始设计缺陷不是不能改,关键是要下决心,下力气。看看日本东京立体交叉不断优化的城市轨道交通(一个上下7层的新宿站,每天乘降近700万人次,超过北京地铁总合,但看不到拥堵。),再看看北京西站春运疏通的地下进站通道,想想即将通地铁的北京西站(可由地下直接进站),我们的心里就会一路通畅。尊重科学,事在人为,一切美好皆有可能。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无论一个国家、一个行业,还是一个单位、一个人,有一句话可以共勉,那就是善于吸取别人的教训成本最小。把别人的事故当成自己的镜子,警钟长鸣,检点瑕疵,改进工作,是事半功倍的工作方法,也是一种健康的思维观念。此外,对别人的伤痛,应该抱有同情,感同身受,万不可以当鲁迅先生笔下麻木的“看客”。古语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无论一个国家、一个行业,还是一个单位、一个人,对别人的失误和教训满不在乎,那么就要小心倒霉事接下来就该轮到自己了……

  愿这座南半球最大的城市尽早走出铁路事故的阴影,让“新鲜的空气”(布宜诺斯艾利斯西班牙语为“多新鲜的空气啊!”)不倦荡涤我们的身心。

关于网站  触屏版  
07/22 05:34
首页 刷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