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吸蜜的中华虎凤蝶。
初为“人母”的中华虎凤蝶产下的卵。
15年不曾在牛首山上出现过的濒危野生动物中华虎凤蝶,今年已羽化出7只“翩翩精灵”!为了挽救中华虎凤蝶这一濒危的野生动物,紫金山环保大队的志愿者们从2005年开始四处奔走,在牛首山上为它们再“建”家园。转眼间冬去春来,又到了虎凤蝶的产卵期,志愿者们在保护区惊喜地发现了7只中华虎凤蝶的身影。志愿者们在为牛首山出现的种群高兴之余,却又为紫金山上的同一种群担忧起来,因为即将动工的紫金山北内环路,将从这一珍稀物种的种群基地穿过,很可能会因此切断小精灵们的回家通道。
生死存亡 紫金山大前年仅剩3只蝶
在南京昆虫专家吴琦先生的引导下,紫金山环保大队志愿者刘光华等人从2005年开始关注这一珍稀物种。刘光华告诉记者,作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中华虎凤蝶只生活在武汉到上海的长江中下游地区,但随着生存环境的破坏和蝶商的贪婪捕捉,这种珍稀野生蝴蝶逐渐减少。“2002年,我们在紫金山还一次看到了30多只中华虎凤蝶,可到了2004年,紫金山上仅剩3只了。”刘光华说,中华虎凤蝶赖以生存的植物叫杜蘅,而这两年紫金山为了保持常年见绿,管理部门每年冬天都要清理山上的杂树,种植香樟、大叶女贞等常绿阔叶树种作为替代,直接破坏了杜蘅的生长环境。2005年志愿者在紫金山调查时,仅发现了39个中华虎凤蝶的卵。“要知道,野生虎凤蝶的孵化成活率很低,只有5%左右,这就意味着,到了第二年,紫金山上也仅能看到一两只虎凤蝶了。”
羽化成蝶 牛首山造新家历时一年
为了能够让这种濒危的生物重见天日,刘光华等人决定为中华虎凤蝶再建一个家。1982年,吴琦老人在牛首山上发现了南京的第一只中华虎凤蝶。既然那里曾经出现过中华虎凤蝶,说明那里的环境是适合它们生存的,而且牛首山上游人并不多,将保护地设在那里最安全了。于是,志愿者们开始将一株株杜蘅和蜜源植物带土移植到了牛首山近三亩的中华虎凤蝶保护基地上。“其他的我们什么都没有做,只是恢复了中华虎凤蝶曾经生存的自然环境。”事实证明,只要创造出适生环境,这种小生命就会延续下去。
今年3月11日,再次来到牛首山上探望中华虎凤蝶的刘光华惊喜地发现,自2005年保护地建成,第一代中华虎凤蝶有7只已经羽化,它们展着绚丽的翅膀在林间飞舞。而有些已初为“人母”的“挺着”大肚子在杜蘅的叶背上产卵,繁殖着自己的下一代。正常情况下,它们会在4月初产卵,5月20日左右化蛹,之后就是一个漫长的等待过程,直到来年的3月中旬才会羽化成蝶。刘光华兴奋地说,牛首山自1991年到2005年前后15年,一直未曾见有中华虎凤蝶。2006年,当牛首山自然保护区环境恢复不久,调查就发现了203个中华虎凤蝶的卵和幼虫,而且出现了2个种群地。
环陵建路 劈开紫金山唯一虎凤蝶基地
就在大家为牛首山的“人创环境”给中华虎凤蝶带来生机而高兴的时候,从紫金山上传来的消息,却再次打击了这些环保志愿者。
刘光华告诉记者,牛首山仅仅是一块“实验地”,而紫金山作为天然环境,才是中华虎凤蝶在南京的主要生活区域。“早期的紫金山有3大种群基地,可随着林相的改变,如今保留下来的也就只有一个种群地了。”去年,环保志愿者严守死防,使得一些卵和幼虫生存了下来,当时紫金山出现了156个卵和幼虫,这已是2005年考察数量的四倍了。今年1月14日,环保志愿者再次向中山陵园管理局提出请求:清除保护地的常绿树种,恢复地面阳光,为杜蘅的生长提供条件。中山陵园答应了这个条件,并责成园林处完成,“但直到现在,我们也没见有动作。”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条通过紫金山的内环路让所有志愿者开始为中华虎凤蝶担忧起来。据介绍,今年景区整治将在紫金山南北两麓同时展开,将于今年5月启动建设的山北内环路全长7公里,路宽6到7米,起点自太平门附近的龙脖子路,路经白马公园东边到新世界花园,延伸至帝豪花园后,借助环陵路一段,连接已经建成的内环路南线。“这段内环路将正好穿越中华虎凤蝶在紫金山唯一的种群基地。”
刘老说,穿越基地对种群的危害十分大,会导致中华虎凤蝶在紫金山彻底地消失,而且这种小生物十分娇气,它们对环境中的温度、湿度等条件要求颇高,即使帮它们“搬家”,也存在着生存危机。昆虫对自己的出生地是有感知的,离了原生地,会让它们觉得没有安全感,存活的几率将会更小。“希望政府部门能够关注这种小生物的生存环境,不要去干扰它们的正常生活,为它们营造天然的适生环境。”刘光华认为,这并不单单是保护某个物种,因为只有做到了保护环境,才是享受环境的前提。
来源:扬子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