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残疾人出行铁路情最真
来源:公益中国网 发布时间:2012-2-13 特约评论员:木头马
春运快结束了,很容易让人想起春运的前前后后,很容易让人对交通行业在春运中的优劣表现进行盘点。与去年底深航根据“公司的规定”,拒绝两名残疾旅客登机事件引起的热议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铁路持续推出的便民措施受到欢迎。
在今年春运中,铁路设置“残疾人专用座席”、开设残疾人购票窗口、预留残疾人旅客专用票额。为保证残疾人上车后有座位,从2012年1月1日起,铁路部门为做好特殊旅客运输服务,在每趟旅客列车预留一定数量的残疾人旅客专用票。至于候车、乘车与上下车,更是细致入微。例如,北京铁路局专为老弱病残孕旅客开通“爱心通道”, 在候车室内设立爱心专用候车区,配备了轮椅、担架、行李车等,组织志愿者和车站工作人员提供重点帮扶服务。同时,在较大车站开设残疾人购票窗口,方便残疾人购票乘车。每趟列车都将预留残疾人旅客专用票额,发售给符合条件的残疾人旅客,并在票面标注“专”。对靠辅助器具行动的残疾旅客,实行站车之间购票、登记、交接、信息通报等“一条龙”服务。
2011年10月中旬,铁道部、铁道部政治部发出《关于在全路客运窗口广泛开展“服务旅客创先争优”活动的通知》发出后,关爱残疾人的一些做法很快得到落实。从预留残疾人专用车票,到设置专门的残疾人专用席;从许多火车站站台“长高”14cm,跟车厢无高差,到残疾朋友可坐轮椅直接进入车厢;从残疾人专用售票窗口变矮30cm,到残疾朋友以后坐在轮椅上就可以买到票。还有些新火车站根据无障碍设施的要求,配套安装了专用升降电梯、无障碍通道、平台、洗手间(厕所)、席位等,配置了轮椅、担架等方便残疾人、孕妇使用的相关生活设施,关爱残疾人越来越人性化,彰显了铁路部门对残疾人细节服务中有大爱。
其实很早之前,铁路部门对保障残疾人乘火车出行就有明确的规定和行动,《铁路旅客运输规程》、《铁路旅客运输管理规则》、《铁路旅客运输服务质量标准》等规章制度中,明确要求客运服务人员对老、幼、病、残、孕等重点旅客,做到“全面服务、重点照顾”。明确要求车站设重点旅客专用候车室、残疾人坡道、无障碍电梯、无障碍厕所或厕位、轮椅等,旅客列车设无障碍厕所、轮椅等,为残疾旅客出行提供便利。
2011年年底,铁道部、民政部、解放军总政治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等四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做好铁路残疾人旅客专用票额车票发售工作的通知》,要求全国铁路较大车站开设残疾人购票窗口或与军人等优先购票窗口合设,方便残疾人购票;旅客列车设置残疾人旅客专用座席,专用座席设置处及所在车厢外的车身涂刷相关标识;要求每趟旅客列车预留一定数量的残疾人旅客专用票额,进一步方便残疾人旅客乘火车出行。残疾旅客乘车后,列车工作人员会按照铁路相关规章制度,提供帮助。
铁路对重点旅客服务,除了老人和病人,主要服务对象是残疾旅客,除了主动近身安检之外,上下车搀扶、轮椅推送,甚至很多是乘务员背上背下。诚心换理解,爱心换支持。残疾人行动不便,出门机会少于常人,旅途更显得不容易,特别需要多深深处地为他们照相,特别需要对他们体贴入微的帮助与呵护。
诚然,深航的个体行为并不代表整个行业的服务水平,但虽然深航之冷酷虽只属个案,但仍有其代表性。不少人都可能还有一种不便言说的思维:残疾人上飞机会影响其他旅客甚至影响航空的高雅形象和绅士风度。其实,任何交通行业都应当以为旅客服务为宗旨,更不应该分什么“贵族交通方式”与“平民交通方式”,人为形成群体歧视。只要面对旅客,就应该拿出起码的平等的尊重,乃至诚心、热心与爱心。从某种程度上讲,一个国家和社会对残疾人的态度,最能直观地折射着这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而关爱和帮助残疾人,应该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服务行业尤其应该率先垂范,走在前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