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都来践行“草根公益”
2012-02-07
2011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揭晓后,阿里木、白方礼这些“草根慈善”、“草根公益”的事迹感人,值得称赞。
阿里木靠烤羊肉串建立了阿里木支教基金会,先后向一百六十多名贫困学生捐款十多万元,而他自己却舍不得买房,舍不得吃自己烤出来的羊肉串。他还决心和爱人在一起,力争用10年时间挣钱建一所留守儿童学校。
白方礼是一位蹬三轮车的老人,退休后他把自己的养老金全部捐给了家乡小学。73岁时他又重操旧业,靠啃馒头、吃咸菜,重新蹬三轮车把赚来的钱全部捐给了贫困学生。82岁时他又卖掉自己的老屋,注册成立了支教公司,把毕生的精力与体力都献给了支教事业。
不少人对他们的做法不理解,这些人会问:他们这样做到底是为了什么?他们没有什么豪言壮语,也不追求什么功名利禄,他们心里只有一个愿望,就是为孩子们、为下一代做点事心里踏实,人活在世上才有意义。
正是这种“草根公益”精神,才显示了他们的伟大与超越。在一般人的眼里,搞公益、慈善是大企业家、大老板、大财团的事,平民百姓、工薪阶层怎么搞?阿里木、白方礼的事迹再一次证明,不管什么人,不管从事什么职业,不管自己是否有大批财产,都可以搞公益,都可以从事慈善事业,关键是看你有没有这颗心,有没有这种公益、慈善精神。
正是这种“草根公益”精神,才真正区分开了人们核心价值观的不同,人们道德水准的差异。人的道德品位的高低,不是看他们捐了多少,付出了多少,而是看他在自身环境和条件下是否有一颗真诚的心,是否尽到了他们最大的努力与潜能。从这个意义上说,阿里木、白方礼比那些捐出自己数千万、上亿元资产的大公益家,慈善家的作用更大,精神更可贵。
正是这种“草根公益”精神,才使社会中的人性、人道主义精神与动物界的适者生存、优生劣汰的生存法则严格区别开来。人类与动物之所以存在区别,就是人是社会的人、是相互协作前行的人,这与孤立的、排他的动物性是根本不同的。人的进化,社会的前进,是与人性的不断升华同步而行、相辅相成的。
阿里木、白方礼这些人虽为“草根”,但他们的精神可贵,行为高尚,他们才是真正的“人”,大写的“人”。让我们都来从自己做起,从今天做起,从点滴做起,用自己的切身行动践行这种“草根公益”精神。(李晨华)